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呼和浩特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青城公园“缺水”成东西湖区微囊藻毒素泛滥主因
内蒙古新闻网  15-07-09 08:41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晨报  
 

  原标题:青城公园“缺水”成东西湖区微囊藻毒素泛滥主因

“死水变活”才能清毒素

  6月中旬开始,青城公园东西湖区的水质从浅绿色渐变成黄绿色,湖面漂浮着一层附着物。市民原以为这是水草过多不及时清理所致,但公园管理处称其每天出动专业机械进行打捞,一刻也不曾懈怠。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科院罗旭光教授反复观察取样后发现,青城公园东西湖区内蓝藻较多,且均为有毒藻类。湖水内咋能出现毒藻?昨日,记者到青城公园进行了调查。

  现状:“水这么黄,鱼能活吗?”

  记者昨日上午来到青城公园东湖,整个湖面呈黄绿色,有一大片绿色物质附着在湖中心,肉眼无法看清湖内情况。在东湖南侧靠近荷花湖的位置,记者用手轻轻挑起岸边的绿色附着物,该物质呈浅绿色,密度大,触碰后会在手指间留下绿色印迹。与东湖相比,西湖的颜色更深,黄绿色物质遍布整个湖面。大部分市民以为水质泛绿是水草过多所致,不少市民还在两侧用网捞鱼。采访时,一辆公园巡逻车停在此处,6名保安从车内走出劝阻捞鱼者,并劝告家长不要让孩子接触湖水。其中一名保安介绍,这是公园管理处的决定,具体情况他也不了解。游园的市民不解地说:“水这么黄,里面的鱼还能活吗?”

  与东西湖区水质黄绿浑浊相比,荷花湖、青年湖、三角湖、钓鱼湖水质成浅绿色,肉眼依稀可以见底。

  解疑:水体富营养化严重

  6月17日至22日,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科院罗旭光教授与农科院乔辰教授进行调查取样后发现,青城公园东西湖水呈黄绿色,上面漂浮的黄绿色物质为藻类水华(因水中藻类繁殖快,使得肉眼可直观的微生物),站在湖边还能闻到淡淡的臭味。经显微镜观察,这些水华是微囊藻水华,微囊藻属于蓝藻,也为蓝藻水华。初步鉴定,此水华的微囊藻种类有铜绿微囊藻、惠氏微囊藻、鱼害微囊藻、挪氏微囊藻和史密斯微囊藻,其中前3种已明确是有毒蓝藻。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科院乔辰教授表示,微囊藻水华产生的原因同其他蓝藻水华一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表现,其根源主要在于水体富集了过多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为藻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公园内靠近北门和游泳池的厕所排泄物直接进入到了湖里,造成湖水富营养化现象。这些蓝藻水华不仅引起水质恶化,破坏湖的生态环境,且绝大多数微囊藻产生毒素,称为微囊藻毒素,它能够抑制蛋白磷酸酶的活性,危害身体健康。目前,青城公园其他4湖以及满都海公园暂时没有发现蓝藻情况。

  成因:“缺水”导致湖水无法循环流动

  青城公园管理处负责人宝音介绍,青城公园原有2口深20米的地下井,通过泵房不断抽水,使整个湖水循环,最终排入西南侧市政排污总管网内。但随着周边地产不断开发,地下水位急速下降,目前园内2口井已经抽不上半点儿水,只能依靠冬泳协会旁一处承包井分时段抽水。水流不畅造成多个湖区成死水湖,且湖底堆积大量淤泥,只能依靠抽粪车进行清理。湖水无法流动、淤泥不断堆积,这是造成部分湖水变质的主要原因。为了缓解“缺水”情况,呼市园林部门与呼市地震局相关部门正在公园东北角新打一口深约200米的地下井,由于需要前期协商相关事宜,深井何时建成还无法确定。

  宝音介绍,青城公园北门临近西湖公厕,排污情况也十分棘手。原打算将公厕排污管道接入城发管网当中,但事后发现,公园整个地基要比中山西路低约1.5米,又由于协商无果,造成公厕排污管道只能接入西湖区,但该厕所下方有一循环系统,用来分解排泄物,缓解水质浑浊。他表示,东西湖区确实存在蓝藻繁殖情况,水质内有一定的毒素存在。想彻底盘活水质循环系统,最少需要2个月时间解决水质问题。

  办法:“死水变活”才是解决之道

  呼市环境监测中心史站长介绍,青城公园各个湖区由于水源长时间不流动循环,加上夏季气温较高利于水中微生物生长等诸多客观因素,导致微囊藻迅速繁殖,水质受到较大影响。环保部门不建议家长带孩子在湖边玩耍捞鱼,避免玩耍过程中湖水溅入眼中,出现不适情况。想让微囊藻数量减少,只能让湖区水源不断循环,维持水质平衡。更重要的是,青城公园管理部门要尽快出台相应的管理措施。(记者穆磊)

[责任编辑 魏莉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室内自驾游
长卷献给党
新创歌曲唱响草原...
倡导低碳节能
机械化养殖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感受边境城市风情
夏日草原套马表演展风情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