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高新技术产业配备芯动力
这个夏日,包钢技术中心信息研究所所长贺景春所在的包钢技术研发中心格外忙碌。
在钢铁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时,高新技术与新产品成为包钢逆流而上、提质增效的不二利器。
一项项亮眼成绩扑面而来:在线余热淬火钢轨批量出口至印度尼西亚;30吨轴重贝氏体钢轨试铺中南通道;在全球范围内率先研制出大容量复合式室温磁制冷机……
“近几年来,包钢新产品开发势头强劲,开发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逐年提高。仅今年前5个月,受理专利125项,授权63项。40余万吨的新产品,比常规产品增收8000余万元。”贺景春说。
这是新常态下,内蒙古企业舞动高新技术的一个缩影。
当前,从政府到企业,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的决心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而强烈。高新技术已成为我区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因子,高新技术产业日渐成为我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新常态就要有新作为。作为我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高新技术产业尽管起步晚、规模小,却正以昂扬的姿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紧抓新机遇,挺起产业腰杆!
科技含金量就是真金白银
6月18日,呼和浩特金山永业生物园研发基地,研发人员正进行腐殖酸植物生命素系列产品开发。
将科技含金量转化为真金白银。作为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内蒙古永业集团尤为重视科技研发,于2010年成立了内蒙古永业生物科学技术研究院。2012年,永业公司被评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013年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4年被评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高新技术产业,今年一季度成绩斐然。
全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5%,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9%,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0.5个百分点。现代煤化工、稀土、风电、云计算、单晶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也保持全国领先。
体制改革孕育黄金机遇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意味着依靠投资拉动的发展模式将逐步被依靠创新驱动的模式所取代,经济结构将不断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将逐步成为国家、地方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
“2015年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之年,中央做出了一系列的部署,从概念上来讲,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被广泛热议,反映出我们正面对着良好的发展环境。”自治区科技厅高新处处长池波说。
“现在的形势非常不错。为了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我们公司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一直在筹划着甲醇的深加工路线,最终把久泰能源内蒙古化工园区建设成为聚烯烃、聚酯纤维的煤基新材料生产基地。”久泰能源内蒙古有限公司企业管理部副部长何大龙说。像久泰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我区共有209家。其中,有13家企业成功上市。
打通成果产业化隔离带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究竟该怎么做?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于光军提出:“要产学研政协同推进,打通成果与产业化的隔离带。”
在应用研发资金中加大成果转化经费比例,引导和调动更多社会资金支持和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利用技术市场、展会推介等多路径、多方式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打破科技成果和产业化生产之间的隔离带,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和市场效益。
整合科技项目、人才与平台,有针对性地构建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现有的平台载体,通过项目支持等措施,建设一批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基地,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加大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设工作力度,全方位开展与国内其他省区的合作,进一步强化与俄罗斯、蒙古国、独联体等周边国家的科技合作关系,塑造国际创新合作竞争新优势。文/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