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在兴和县农村,处处可见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一排排崭新的红色砖瓦房拔地而起,一条条笔直平坦的水泥路通向院落深处,一座座设备齐全的文化广场静候村民们的到来,一张张充满幸福的笑容洋溢在脸上……是“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兴和县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了农民的幸福指数,也让广大农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十个全覆盖”工程是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民生工程。
把好事办好
在今年实施“十个全覆盖”过程中,兴和县为把好事办好,保质保量完成“十个全覆盖”工程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建立县、乡、部门、村、组五级帮联工作机制,切实保障“十个全覆盖”工程的顺利实施。
在兴和县城管镇西官村,记者看到,县计生委副主任李镇正在和村民们一起劳动,和泥、搬砖、铲沙样样都能行。“自从三月份包扶西官村以来,我们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三个多月,再有几天就可以全部完工了。”说起这些,李镇的脸上充满了成就感。他告诉记者,干部包联制度不仅帮助村民解决了难题,也对干部们进行了一次再锻炼,通过“十个全覆盖”的实施,也让他们“接了地气”,拉近了与群众的关系。
在西官村,像李镇这样的驻村包扶干部,有20多人,每人包扶三四户,从最初的宣传动员、院落规划,到房屋的建设、街道的清洁,他们都全程投入。
“自从‘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包扶干部每天和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搬砖、和泥、整院子、擦玻璃,啥活都干。”西官村村支书樊宏海激动对记者说道。
在鄂尔栋镇甲坝子村的闫贞家里,记者发现了一张“明白卡”,细细一瞧,原来卡片上面是包扶干部的详细信息,姓名、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十分详细。
“这是县里给统一派发的‘明白卡’,家里有啥解决不了的问题,直接给包扶干部打电话,不到一会儿,包扶干部就到家了,这真正才叫服务到家了。”闫贞满脸笑容的告诉记者。
为大力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兴和县的15名县级领导亲自“挂帅”,指导“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全县的46个县直单位、1200名乡村干部全部驻村入户,开展“一对一”的包村包户。通过建立任务清单,对照工作日程,检查工程任务落实情况,并由纪检、组织和县委、政府两办组成督察组,对工程进展进行督查,以保证政策落到实处,把好事办好。
旧貌换新颜
“我家以前住的两间烂房都快塌呀,现在公家又帮咱们盖起这宽宽亮亮的新房,心里头别提有多高兴了。”对于即将搬入新家的城关镇和尚夭村村民张长琴来说,今年她家的头等大事就是把新房子好好的装修一番。
和尚夭村原本是一个建设非常不规则的村落,房屋朝向各异,全村的街道弯弯折折,遇到雨雪天,出行还要带上两腿泥。如今,这样的场景永远告别了和尚夭村。经过全面的整治,村中原本破落不堪的“地窖集中地”,摇身一变成了村民的活动广场,村中的大街小巷全部水泥硬化,卫生室、便民超市一应俱全。
“自从实施‘十个全覆盖’以来,我们村原来的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土泥路变成了水泥路,自来水、广播电视通到了家家户户。”说起如今的变化,和尚夭村村主任张振亮激动不已。他笑着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的人,在外面逛上一圈,都有找不到家的感觉。
行驶在110国道上,透过车窗,远远望去一道别致的风景吸引了记者的眼球——整洁层叠的房屋,阡陌有序的小巷,间或青翠葱郁的绿化,原来这是鄂尔栋镇甲坝子新村。
驱车来到56岁的村民王维家里时,他正和村主任陈俊文讨论着如何拾掇他的新居。“我是全村第一个搬进来的,这原来的烂旧房换成了崭新的砖瓦房,去哪找这么好的政策了。”王维粗大的嗓门尽显内心的喜悦。
村主任陈俊文告诉记者,原来的甲坝子村房屋破烂不说,村民想搞个活动都没有地方。“十个全覆盖”实施之初,在全体村民的集体讨论研究下,决定全村整体向东迁移一公里。搬迁后的甲坝子新村,那真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看病有卫生室,活动有广场,购物有超市。
留得住乡愁
走进鄂尔栋镇海窝村,红色的砖瓦房配上青灰色的石头墙,显得格外惹眼。村主任曹杰告诉记者,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景象,是因为本地盛产石材,村民们在建设过程中就地取材,既省时省料,还能保留村庄原有的风貌。
原来,兴和县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时,将保持村庄传统风貌与工程的实施有机结合,针对一些传统村落,因地制宜,在注重实际、实用、实效的同时,尽量突出本地特色。
如今,兴和县鄂尔栋镇的十一号村、头道脑包村、店子村、海窝村等村落,在进行危房改造和村容村貌整治中,充分利用了当地丰富的石料和传统工匠技艺,既节约了资金,又保持了村落原有的特色风貌,留住了美丽的乡情和乡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兴和县将围绕“五区四线一中心”,计划总投资3.3亿元,对全县的9个乡镇、77个行政村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