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一个人的能量有多大?一件事对社会的意义有多大?一个人长年坚持做一件存善的事,他带给周围人的影响有多大?不问答案,不求索取,不计回报,总有些这样的个人,在默默处无私地坚持做着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他们甚至能做到不理会毁誉,不顾及周围人们差异的眼光……所幸的是,他们并不是孤独的,暖人心的力量从多处汇聚一处,越积攒力量越大,终而变成可改变的、可重塑的力量,社会因而变得更加美好了,环境因此变得更加友好了,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更加紧密了。感谢有这些人。本报派出两路年轻记者,她们用笔记录了这些人的付出与坚持,让我们来感受这充满正能量的故事。——赵媛
原标题:李储晶:我希望再次捐献造血干细胞
8年前,看着自己的血液在高速运转的分离机里流动,李储晶的心情实在难以平静。8年后,作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第一个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李储晶说:“对每一位捐献者来说,用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挽救一条生命是一件极其神圣的事。”
2007年11月7日上午,来自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的李储晶在北京307医院用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挽救了福建省厦门市的一名女性白血病患者的生命。她也由此成为呼伦贝尔市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李储晶的出现,实现了海拉尔区捐献造血干细胞“零”的突破。目前,海拉尔区有2000余人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行列,占呼伦贝尔市41.4%,其中又有10人与受赠者配型成功,这个拥有35万人口的海拉尔因此被医疗界专家赞誉为充满爱心的城市。
李储晶1971年出生于兴安盟,1993年在重庆市民政学校上学时与丈夫刘兴军相知相爱。毕业后,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家乡的“铁饭碗”,随刘兴军来到海拉尔区。1997年的一天,李储晶和刘兴军在家看电视时了解到这样一件事:一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在捐献之前“临阵脱逃”,消失得无影无踪,而等待救命的白血病患者已经奄奄一息。这让李储晶和刘兴军非常气愤,小两口商定去捐献造血干细胞,用自己的行动证明重信守诺对于社会的价值。
第二天,李储晶就跑到当地邮局给中国红十字会打电话咨询捐献的具体事宜,然而对方告诉她,海拉尔区还没有开展这项公益性活动。时光在等待中流逝,而李储晶心中的愿望却在时光流逝中如春草般越长越高。
2005年呼伦贝尔地区开展了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李储晶成为第一批捐献志愿者。2007年的一天,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说李储晶的造血干细胞基因型与福建省厦门市的一位女性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李储晶听到这个消息很是高兴,可亲朋好友都赶来劝阻:你现在事业成功,家庭幸福,何必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去冒风险呢?面对如此多的非议,丈夫刘兴军对妻子李储晶说:“人无信无以立”。在家人的支持下,她毅然决定践诺。之后8年中,但凡有新的志愿者得到配型成功的消息,李储晶总是积极参加欢送仪式,等志愿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归来,她一定要抽出时间去火车站亲自欢迎。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意义,李储晶积极参加各种宣传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活动,并担任呼伦贝尔市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队队长。李储晶的事迹激发了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到了志愿捐献的行列。“以后我还会一如既往地为捐献造血干细胞鼓动与呼吁,如果有机会能第二次配型成功,这将是我今生的夙愿!”李储晶语气坚定如是说。(记者 赵弘 白莲 孙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