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通辽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辽宁炭疽病爆发 通辽市有一例病例报告
内蒙古新闻网  15-08-05 16:27 打印本页 来源: 科尔沁都市报  
 

  7月27日,辽宁省畜牧兽医局发布通告称,7月21日,铁岭市西丰县发生牛炭疽疫情,发病死亡牛5头、骡子1头,扑杀同群牛5头。有接触了病死牛羊的患者经就医后确诊感染了皮肤炭疽。那么,什么是炭疽病?人通过什么途径会感染炭疽?我市有无炭疽病病例报告?它又该如何防治?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通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何玉龙。

  炭疽病是一种

  人畜共患传染病

  据何玉龙介绍,炭疽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有三种临床类型,分别是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疽,严重时会引起炭疽败血症和脑膜炎,不及时治疗会造成死亡。

  “这几种类型的炭疽中,其中皮肤炭疽最为常见,炭疽病变一般多见于手部、面部、颈部、脚踝等裸露部位的皮肤。刚开始的症状就像是被蚊子叮咬了一样,一般不会引起注意,随后就会表现为局部皮肤的水肿、丘疹、水疱、溃疡,随后结痂。刚开始时会有痒的感觉,之后被抓挠后面积扩大,会产生疼痛感。”何玉龙说,“肺炭疽开始时,呈感冒样症状,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气急、呼吸困难、发绀、血样痰、胸痛等,有时在颈、胸部出现皮下水肿。患者病情大多危重,常并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偶也可继发脑膜炎。若不及时诊断与抢救,可在急性症状出现后24—48小时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人通过什么途径

  感染炭疽

  何玉龙告诉记者,人通常通过接触患病动物或动物制品被感染。大多数情况下,牛、马、羊等食草动物在吃草时摄入芽孢引起感染,人在未知情况下对病死牲畜进行剖解、剥皮及在对肉类等动物制品的搬运、加工处理中,因裸露的皮肤存在破损或伤口会造成感染,这是最常见的感染接触方式。

  “今年我市也有一例炭疽病病例报告,发现报告病例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进行了流行病调查,发现这位感染炭疽病的牧民家里有一头牛在山上病死了,但是他舍不得扔掉,在山上就地把病死的牛解剖了,在搬运分割后的病牛时,可能是皮肤划伤感染,形成皮肤炭疽,与其密切接触者和共同宰杀病牛及食用病牛肉的亲属,已经在当地进行医学观察,尚未发现新增病例。由于当地医疗卫生部门与农牧部门密切配合,对病畜内脏和剩余牛肉采取了焚烧处理,并对周围环境进行有效消毒,疫情也未扩散。”何玉龙告诉记者,一般炭疽病的潜伏期为2—3天,最短12小时,最长则为两周,一般需要两周的时间治愈。

  炭疽在人与人

  之间能传播吗

  记者了解到,炭疽病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并不少见,“因为一个人感染炭疽病后,在未明确诊断之前,或者由于不了解其传播方式,有意无意触碰发病者的皮肤病灶时,有可能被感染。特别是肺炭疽,可通过痰液经过空气飞沫传播。而肠炭疽病人的排出物同样能造成顽固的环境污染,造成人和人之间的传播。”何玉龙说。

  牛羊肉还能吃吗

  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辽宁炭疽病发病后,病牛会不会流入我市?牛羊肉还能吃吗?怎样吃牛羊肉才最安全?针对这些问题,何玉龙提醒市民,病死牛、羊肉以及来源不明的肉制品不能食用,市民必须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牛羊肉,正规渠道销售的牛羊肉都是经过相关部门检疫的,这种严格的检测制度保证了食品的安全,千万不要在街头小商贩那里购买价钱较低的牛羊肉。何玉龙博士同时表示,烹饪牛羊肉时要煮熟煮透,只要市民在食用前进行高温烹煮,肉质中的细菌就会被杀死,市民便可放心食用。

  如何预防炭疽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健康有效地预防炭疽呢?何玉龙表示,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接触传染源。“炭疽的传染源主要是病死动物,如果发现牛、羊等动物突然死亡,一定不要接触、不宰杀、不食用、不买卖,还要立即报告当地农业畜牧兽医部门。与此同时,一旦发现自己或周围有人出现炭疽的症状,应立即报告当地疾控部门汇报,并及时就医。”何玉龙说。

  记者张晶晶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花海醉游人
套马汉子
夏天到草原来看云
油菜花田赏美景
中蒙油画展开展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油菜花开
盛夏草原美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