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绿色生态就是核心竞争力
——专访阿拉善盟委书记云喜顺、盟长冯玉臻
如何准确把握新常态下面临的发展机遇?这成为阿拉善盟今年以来深入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全面推进落实六大重点工作任务的发力点,并上演了一场稳定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发展后劲、增进民生福祉的好戏。特别是在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近日,记者就此专访了阿拉善盟委书记云喜顺、盟长冯玉臻,畅聊阿拉善盟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思路和经验举措。
【访谈】
精准定位建设生态文明的阿拉善样板
阿拉善盟生态环境脆弱,总面积中沙漠、戈壁、荒漠草原各占三分之一,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的面积仅占6%;年均降水量仅为40毫米、蒸发量高达3500毫米以上,干旱缺水,植被稀疏,风大沙多。保护和改善阿拉善的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近年来,阿拉善盟坚持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盟、和谐幸福为主题,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着力构筑生态安全、边疆安全两道屏障,倾力破解“水困行难”两大瓶颈,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沙漠资源,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逆向拉动生态保护与建设,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阿拉善。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与构筑祖国北方生态屏障相结合,实现发展与保护并重、美丽与发展双赢。阿拉善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质和战略地位,决定了构筑祖国北方生态屏障是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是对国家和内蒙古发展做出的最大贡献,不仅关系阿拉善的永续发展和人民福祉,而且关系全国全区的生态安全。为此,阿拉善盟始终坚持“保护与建设并举,以保护为主”的战略方针,大力实施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等重点生态项目,全面推行围栏封育、飞播造林、人工造林,打破了降水200毫米以下地区不能飞播的国际论断,草原退化、沙化现象得到遏制。并通过“点上建设”,促进农牧区人口向城镇转移、向二三产业转产,进而达到“面上保护”的目的,在资源保护、荒漠化治理等方面迈上新台阶,取得了“生态严重恶化趋势减缓,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的良好效果,做到发展与保护并重、美丽与发展双赢。
第二,生态文明建设与推进沙生植物产业化相结合,实现逆向拉动生态建设与调整产生结构的融合发展。沙生植物产业化,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绿色产业、黄金产业。阿拉善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苁蓉、锁阳、甘草、苦豆子、醉马草、沙地葡萄、文冠果等丰富多样的沙生植物,非常适宜发展沙生植物产业。盟里的目标很明确,要把这个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来抓,加快推进沙生植物产业原料培育基地化、生产经营规模化、种养加销一体化,形成区域优势突出、资源配置合理、品牌特色鲜明、综合效益显著的沙产业发展格局。当务之急是发挥沙生植物产业化研发中心和院士专家工作站作用,加大技术攻关和高端产品研发力度,积极引进产业链条长、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大力开发食品、饮品、保健品、药品等面向市场和消费的终高端产品,积极培育和创建具有原产地特色的产品和品牌,做大做强沙生植物产业。
目前,阿拉善盟在苁蓉、锁阳、沙葱、沙地葡萄、红枣、红果和黑果枸杞等特色沙生植物种植、开发和利用上已经起步。而且,圈定了沙生植物产业化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大力推进沙产业基地建设,其中在黄河西岸乌兰布和沙漠100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了生态沙产业示范区,主要发展特色沙生植物产业、现代农牧业、新型能源、高端旅游等产业,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把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示范区、塞上明珠生态区,努力把阿拉善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生态保护建设样板。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与富民兴业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最终的落脚点在增收富民上。为此,阿拉善盟因地制宜构建推广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模式,建立完善“公司+基地+农牧户”利益联结机制,走出一条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共赢的路子。在沙生植物产业化上,一是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牧户”模式,积极引进企业建设基地、发展沙产业,鼓励支持农牧民依托企业和基地发展苁蓉种植、骆驼养殖等相关产业,以土地入股、投工投劳等多种形式参与收益分配、增加收入,促进生态保护建设和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实现“沙地绿起来、企业强起来、牧民富起来”目标。二是从阿拉善地广人少、边界线长的实际出发,沿边界地区规划建设一批沙生植物产业化种植基地,推动经济发展与守边护边共赢。三是坚持走农牧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的路子,大力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鼓励各种形式的土地草场流转,促进土地和草场规模集约经营,让农牧民从土地草场流转中获益,从转移转产中增收。在生态旅游产业上,发挥胡杨林、沙漠、奇石等独特旅游资源优势,凭借“苍天圣地阿拉善”旅游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引进旅游龙头企业和打造“大漠人家”“胡杨人家”等形式,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牧民获利”的运营模式。
第四、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构建长效机制,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必须从建立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入手,出台并健全环境保护制度。自去年以来,阿拉善盟深刻汲取腾格里园区企业污染问题教训,全面开展“科学发展隐患排查化解年”活动,把生态环保作为“四条红线”之一,着力排除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存在的生态环保问题,标本兼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真正做到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一是严把项目准入关口,坚持绿色招商理念,严防资源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坚决杜绝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项目落户阿拉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扶持清洁能源产业,打造内蒙古西部重要的风光电基地。二是加大生态环保执法力度,依法督促企业加强环保设施建设,保证“三废”排放不超量、不超标。三是严格按照“谁开发谁治理,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着力解决企业污染、政府买单问题。四是实行最严厉的责任追究制度,按照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加大处罚力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从今年起,每年安排2000万元用于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每年投入100万元建立环境保护专家顾问制度,并加大生态环保考核权重和责任追究力度。通过采取上述一系列举措,切实补齐发展短板,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记者相恒义贾怡媛刘宏章黄永锐)
【点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补齐发展短板,重塑区域竞争新优势,是新常态下各地区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资源相对富集但生态脆弱的阿拉善盟,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以保为主的方针,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绿色化程度,在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下,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并行不悖态势初显。这样的成绩,背后隐含的是阿拉善盟围绕生态建设在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多方面的努力。
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并非一路平坦,必须将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去,实现绿色、低碳、循环的跨越。首先,着力加强产业生态文明建设。阿拉善盟产业深度开发的重要特征就是围绕构建高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和轻环境损害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清洁产业、观光度假旅游产业、沙草及其延伸加工产业等,把生态保护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以产业的绿色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着力使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区域竞争优势。其次,着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通过加快推进全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和重点生态保护区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改造,推动生态工业园区和低碳经济示范园区建设等举措,保护好“天蓝、气净、水清”的生态环境。第三,着力做强做优开放型经济。
把握好国家“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战略机遇,推动策克—西伯库伦口岸升级为国际性口岸,积极承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产业布局,将物流要素、产业要素向走廊增长极集聚,优先考虑和加快推进口岸通道、窗口、枢纽的基础设施互通互联,提升口岸功能,形成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开放型经济。(杨臣华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