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经济新闻   
微博
Qzone
【六大任务再发力】阿拉善盟:生态转型玩转绿色产业
 

  延展文化旅游、奇石和交通物流业发展格局

  充分释放生态红利和观光资源的绿色效益

  发掘交通区位资源、奇石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优势,充分释放生态红利和观光资源的绿色效益,提升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分量,是阿拉善盟在生态文明理念支撑下的又一重大布局。

  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对于增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抗逆性至关重要。“这一轮经济下行需要我们深入反思,阿拉善的二产独大,占比83%左右,三产占比仅仅是15%左右,否则生产和消费的基本面不会受到这么大影响。”阿拉善盟盟长冯玉臻说,全面发力弥补短板,深刻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绿色产业、无烟工业的比重,是绿色转型的关键所在。

  构筑南开北联、东西贯通的交通大网络,蕴含着阿拉善跳出边陲局限、跻身中心地带的大战略。当前,他们正在谋划与蒙古国和国内周边省区互联互通铁路公路建设,打通对外联系的大通道,实现通江达海出境,对内畅通与大通道相连的毛细血管,构筑北开南联、东西贯通的立体交通网络。

  连接宁夏中卫,让交通网络向内地延伸;京新高速公路临河至白疙瘩段全线开工,临哈铁路额济纳至哈密段等关键项目加快建设,让公路铁路贯穿东西……一系列重大交通项目让阿拉善东接连云港、西连霍尔果斯,成为亚欧大陆桥的关键节点、“一带一路”上的重镇。

  交通建设不仅能拉动投资扩张,更可以促进要素聚集,带动产业发展。目前,策克西物流园区等重点物流项目加快建设,乌力吉口岸开放列入国家口岸办今年审理计划,口岸连接京新高速二级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启动实施。

  而《内蒙古地方标准——阿拉善玉》通过国家认证,则标志着当地的奇石文化产业迈上新台阶。目前,仅阿拉善左旗就有4万人吃“石头饭”,从事捡选、经营、底座加工、雕刻等,正在建设中的奇石文化产业园将于今年9月竣工,规模为全国之最。

  当下,阿拉善奇石文化产业规模越做越大。继戈壁石“供玺”在香港成功上市,他们又把产业链条向蒙古国延伸,在策克口岸附近建设的居延文化城,投资6000万元建设奇石会展中心、民族工艺品街和文化旅游集散中心,使奇石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亲戚关系”更加紧密。

  战略性支柱产业——这是阿拉善盟对旅游业的发展定位。建设旅游项目,推出直升机旅游业务,制作主题宣传片、举办旅游推介会,提升“苍天圣地阿拉善”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如今,全球唯一的世界沙漠地质公园,成为当地旅游产业升级的又一发力点。

  “要解决市场推广和旅游目的地构建问题,将巴丹吉林沙漠等一系列阿拉善独有的自然风光,通过广泛宣传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打造成独具特色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应邀前来的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教授,非常看好阿拉善旅游产业的广阔空间。

  今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证实了他的判断:旅游人数同比增长15%,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8.8%。无烟工业的蓬勃发展,为阿拉善的绿色发展持续加分。

  打造风光发电等新能源全产业链 建成重要的绿色能源生产输出基地

  清风蓝天,阳光炽烈。7月2日上午,记者来到阿拉善晟辉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这个以建设100MWp光伏并网发电站为目标的企业,正沐浴着产业政策的阳光快步前行。

  “二期的50MWp光伏电站总投资4亿多元,去年9月开工,今年2月并网发电。”晟辉公司总经理刘文锦告诉记者,加上一期项目的30MWp光伏电站和20MWp的光伏发电金太阳示范项目,他们已经完成了100MWp光伏并网发电的建设任务,累计完成投资11.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455万元,“新能源产业的前景无比广阔,因为这是经济发展的绿色动力,用之不竭。”

  蓬勃发展的无限“风光”,有着阿拉善盟高达7亿至8亿千瓦的风力和光伏发电资源作支撑,当然底气十足。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风光电输出基地,他们正在开拓更加宽广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空间。

  这也是阿拉善决胜绿色发展的一张王牌。

  秉持着绿色招商的理念,在今年实施的亿元级项目中就有7个风光电清洁能源项目, 114.6亿元的投资,1410兆瓦的总装机容量,使阿拉善这片热土成为全国新能源电力生产的主基地。其中,中节能光伏并网发电项目,被列入盟级重点项目之一。

  此外,他们还积极争取到国家能源局支持,将阿拉善盟作为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列入“十三五”规划,并支持这里的新能源电力外送通道建设。

  正是看中了这些优势,中电投、神华国华两家央企抛来橄榄枝,中民投、北京天润等多家大型民营企业也纷纷前来掘金。

  今年上半年,阿拉善盟的招商引资签约项目中,风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有17个,协议引资3068亿元,占协议引资总额的82%,还有一批风光电项目正在接洽并计划签约。

  追风逐日的征程,为阿拉善的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储备着越来越足的能量。打造新能源产业从装备制造到电力外送的全产业链,在苍天圣地谱写着又一番壮志雄心。

  智光新能源太阳能逆变器项目的上马,就是阿拉善打造新能源全产业链的重要一环。试水高端装备制造业,他们今年亿元以上重点项目有23个,总投资761.5亿元,其中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投资占到42.7%。

  如今,打破外送通道束缚的力量也在不断积聚。来自阿拉善盟经信委的消息显示,中电投等企业拟实施的风光发电新能源项目,将会自建输出通道,把风、光、火电打捆外送,为新能源电力外送打通瓶颈绸缪破题。

  “风光”无限的未来,成为阿拉善生态经济大盟崛起的最强音。

  以精细化、洁净化、循环化为目标推动传统产业提标改造和绿色转型

  “煤化工和氯碱化工是阿拉善工业的根基,这个我们不能丢,也丢不起。”云喜顺接受记者专访时坦言,“必须推动传统化工产业的新型化、现代化,根本出路就在于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精细发展。”

  的确“丢不起”——工业占比高达83%的阿拉善经济,是典型的二产独大结构,而矿业、盐化工、煤化工3项,又占了工业总量的66%左右,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收紧收严,更是给传统化工产业发展带来新一轮生死考验。

  如何提升传统资源型产业的抗逆性,提高应对市场冲击的抵抗力,在资源环境的硬约束之下探索出一条重生之路,是摆在阿拉善人面前的一道大题。

  痛定思痛,断腕转型。摒弃单一粗放的发展模式,阿拉善借力市场振荡,对传统化工行业进行重构整合,加速现代化、新型化的进程,把产业链做长、做精、做细、做绿。

  走进阿拉善经济开发区,一块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的金字招牌分外亮眼。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自治区第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庆华集团,精细化工园区的副总经理刘广义兴致勃勃地介绍他们新上的50万吨煤焦油精深加工项目:“把产业链上游产生的煤焦油和氢气吃进去,产出能加入汽油和柴油的两种轻质煤油,附产沥青、硫酸和甲醇,可以说是吃干榨净,零排放。”

  这个精细化工项目总投资近43亿元,目前正在进行最后的设备调试,将于7月下旬投产,成为阿拉善打造横向耦合、纵向闭合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上的一个节点。他们的目标是,不仅要把化工原料“吃干榨净”,还要“干净地吃”。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期,往往也是市场重新配置资源、优胜劣汰的新一轮洗牌期。”云喜顺表示。

  基于此,阿拉善盟在落实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加大对“代表方向和趋势”的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抬高环保门槛。他们今年实施的重大项目中,巴彦浩特2×330兆瓦热电联产、晨宏力特种树脂、庆华120万吨煤基PX等,都指向传统产业现代化、新型化。

  清洁的设施,清洁的厂区,清洁的产品——步入内蒙古三聚家景新能源公司,利用焦炉煤气年产LNG清洁燃气,作为汽车燃料,以终端产品直接面向市场,去年落户阿拉善以来,这家企业实现了当年上马、当年投产,在煤化工行业低迷状态下的异军突起。“一期项目运营比较成功,二期已经立项,正在做前期,生产设备已经开始招标采购了。”公司副总经理魏哲武说。

  今天的阿拉善,正在收获传统产业新型化的硕果。碳纤维、晨宏力特种树脂、PBS生物降解塑料薄膜等新材料产业,跻身自治区级重点向特种化、产品化方向发展,对接终端市场,使产业链向下游延伸的同时,产业价值链向中高端迈开步伐。

  上马自治区级重大项目16个,投资117.4亿元;实施盟级重点建设项目95个,总投资283亿元;重点推进阿拉善右旗黑河供水工程、骆驼产业科技园等38个重大前期工作项目;搭建并优化招商资源和平台,以优质增量稳增长、促转型、强后劲、增效益,上半年协议引资3734亿元;预计上半年工业企业总产值228.7亿,增加值增速为6%。

  不平凡的2015年,阿拉善要交出一份不平凡的生态转型发展成绩单。(记者 相恒义 贾怡媛 刘宏章 黄永锐)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 哈丽琴]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端午粽飘香
练舞技
清风雅韵扇面展
回民干娘
芍药绽放 花海和林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电话:0471-6659743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端午赛龙舟
老牛湾的颜值提升了
 
【专题】详解内蒙古“十三五”规划
【专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