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经济新闻   
微博
Qzone
【六大任务再发力】阿拉善盟:生态转型玩转绿色产业
 

  今天的阿拉善,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阵痛。

  二产独大、工业经济结构单一、资源依赖度过高、环境约束空间不断收窄——日益严峻的下行压力,给经济结构体质偏弱的阿拉善盟带来了不小冲击。

  困境也是机遇。阿拉善盟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谋划前提,认准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基调,积极发掘新的资源优势。

  壮大沙生植物产业,实现生态保护治理和促进富民兴业双赢的绿色发展;延展文化旅游、奇石和交通物流业发展格局,充分释放生态红利和观光资源的绿色效益;利用丰富的风光资源,打造风光发电新能源产业链,建成重要的绿色能源生产输出基地;以精细化、洁净化、循环化的生态环保标准为目标,推动传统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煤化工和氯碱化工产业的升级改造……今日阿拉善在新型化、绿色化道路上稳步快行,为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注入强大动力。 

  【观点摘要】

  云喜顺(阿拉善盟委书记):

  优质的生态环境才是赖以发展的第一资源。必须推动传统化工产业的新型化、现代化,根本出路就在于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精细发展。

  冯玉臻(阿拉善盟盟长):

  全面发力弥补短板,深刻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绿色产业、“无烟工业”的比重,是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

  戴斌(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教授):

  要解决市场推广和旅游目的地构建问题,将巴丹吉林沙漠等一系列阿拉善独有的自然风光,通过广泛宣传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打造成独具特色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刘文锦(阿拉善晟辉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新能源产业的前景无比广阔,因为这是经济发展的绿色动力,用之不竭。

  壮大沙生植物产业 实现生态保护治理和促进富民兴业双赢的绿色发展

  小小沙葱,竟然能让零产出的沙荒地富得流油滴水,哪里能找到这样的好事儿?

  为了给自己解馋而探索沙葱冬季种植的阿拉善左旗农民谢平,可谓极品吃货。曾经,酷爱吃沙葱的他将这种沙生野菜种进了大棚,解了冬季吃不上沙葱的馋;如今,带领着上千名乡亲们从事沙葱大棚种植的他,又在一片又一片被遗弃的沙荒地上成功实现了沙葱的驯化种植。

  “谢平也是我一个很好的农民朋友,他给我算过这笔账,沙荒地上种了驯化成功的沙葱,前3茬割葱、后1茬收籽,一亩收入4万元不在话下。”7月10日,阿拉善盟委书记云喜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曾经不长“正经庄稼”的沙地也能变成聚宝盆,说明了沙生植物产业的巨大潜力,更说明了优质的生态环境是赖以发展的第一资源。

  沙生植物产业化,是阿拉善“三牧”工作的突破口,今年,当地沙生植物播种面积达到30万亩,占全盟农作物总播面积的42%。

  围绕自治区“五大基地”产业定位,阿拉善盟在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上持续发力,特色化的现代农牧业正是主攻方向之一。

  科技支撑力度,决定着产业现代化、新型化的高度。阿拉善盟稳步推进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建设,与自治区科技厅签订了共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协议。目前已经完成前期调研、对接座谈、规划编制和相关文件报备工作。

  加快11个沙产业研发项目不断取得成果的同时,又启动了12个研发项目;

  发展节水高效特色作物种植,不断加快推进沙葱、黑果枸杞等珍品级的沙地作物走向节水高效、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发展;

  全国首个骆驼产业科技园、圣牧高科有机婴幼儿奶粉等一批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纷纷进驻,目前已经发展到28家;

  与蒙草抗旱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建设珍稀沙生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

  沙生植物产业方兴未艾的阿拉善,让生态环境保护和富民产业亲密握手。

  今年,他们要完成150万亩的林业生态建设任务,其中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各30万亩,封山育林90万亩,连续3年保持在“百万级”水平。上半年,全盟完成人工造林28.3万亩,飞播造林21万亩,在沙漠边缘形成一道道绿荫锁边。

  沙草产业的逆向拉动,使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深度融合。近3年,当地人工种植梭梭近100万亩,接种肉苁蓉30万亩。

  【链接】阿拉善:绿色生态就是核心竞争力——专访阿拉善盟委书记云喜顺、盟长冯玉臻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 哈丽琴]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端午粽飘香
练舞技
清风雅韵扇面展
回民干娘
芍药绽放 花海和林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
电话:0471-6659743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端午赛龙舟
老牛湾的颜值提升了
 
【专题】详解内蒙古“十三五”规划
【专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4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