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谆谆教诲 受益终身——记中学时期的母校和难以忘怀的恩师们
 

  一

  在我的成长道路中,中学时代如饥似渴地吸取老师们无偿提供的精神营养,受益终身,永难忘怀。我1974—1978年在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上学,当时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学已被公认是呼和浩特市较好的学校。为了有目标、有计划地培养更多的学生考上大学,学校把高二学生按志愿分了文科班和理科班,又按考试成绩分为快班和慢班,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被编在了文科快班。学校为我们班配备了最好的文、史、地和政治、外语老师。

  我很幸运遇上了这样一批有才华、有教学经验、有敬业精神的优秀教师。1978年7月我作为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的应届毕业生参加了高考。当时大学数量很少,考生极多,考大学比现在困难得多。我能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全国著名的南开大学,与十四中优秀的园丁们精心地栽培分不开。几十个春秋弹指已过,我对恩师们的感激之情永存心间。

  中西文化虽差异很大,但在尊师重教问题上的认知却是一致的。中国古代对教书先生的“传道、授业、解惑”作用早已阐明;西方更将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对这些观点深有感悟,这不仅由于自己从教已30年之久,更因为深深感到昔日恩师们的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对我多年来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一直有着深深的影响。

  二

  我永远不会忘记高中时候教我们语文的巴特尔老师,他对我的成长、对我考上重点大学给予了最大的帮助。当时巴特尔老师已是内蒙古有名气的诗人了,他的语文课讲得很有特色,每节课都会令学子们受益非浅。至今我仍清楚地记得他给我们上课的情景:每当上课铃响起,巴特尔老师总是夹着厚厚一摞学生作业和范文准时走进教室。在开讲之前,他总是先在黑板上写上几行大字,写明当天要讲的内容。然后以平稳的语调、清晰的思路为我们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写作技巧。他的书法非常出色,单单欣赏其粉笔字就已经是一种艺术享受了。他曾勉励我们练习书法,并规定每周交给他一篇习字。说来惭愧,当时自己没有认真听老师的谆告,至今不敢以字见人。

  当然,巴特尔老师精彩的授课内容让我受益最大。他在讲怎样写记叙文、怎样写论述文时总会先给我们念一两篇范文,然后逐字逐句分析范文的构思和写作手法,最后再让我们模仿范例进行习作。对我来说,听他讲授是一种愉悦的享受;而让我们自己动手习作,就是一桩头疼的事了。巴特尔老师大概两周左右就要留一次作文,我常常绞尽脑汁也写不成一篇像样的东西来。不过,每次我交上去的拙作,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认真批阅修改。屡屡经他指点,我的作文在班里、年级里还总获第一。至今,我能有数本专著问世,近百篇论文在国内外发表与当时巴特尔老师教导我们的写作方法和打下的写作基础不无关系。

  三

  在中学时代,还有一位老师对我影响极大。我如今能在学术研究方面做出一点点成绩,应好好感谢这位恩师为我打下的基础,她就是高中时教我们历史课的刘乃宁老师。

  令人尊敬的刘乃宁老师史学积淀丰厚,历史课讲得极好。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5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她的不少同学早已是名牌大学的教授了,而她却一直扎根边疆,默默无闻地献身于中教事业。她的教学风格与巴特尔老师不同,巴特尔老师平时不苟言笑,讲课一板一眼,言简意赅;而刘老师讲课时条理清晰,声情并茂,娓娓道来,循循善诱。每次上刘老师的课,我几乎都像听艺术大师讲故事一样入迷。而在每次课结束前,她又总能从纷杂的历史事件中提纲携领地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来,使学生能够将其讲的核心内容深深印在脑海中。正是她勾起了我对历史研究的偏爱与嗜好。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除对我有很大帮助的巴特尔老师、刘乃宁老师外,其他许多老师对我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教我们高中地理的侯杰老师、教政治的李润婷老师,教英语的程兆凯老师,初中教语文的孙玉兰老师、李滨老师,教数学的关芝兰老师,教英语的葛根老师,乃至我的小学启蒙老师,也是我的班主任教语文的张秀荣老师,教数学的赵老师等等,均向我传授过宝贵的科学知识和做人的道德准则。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勤地耕耘着,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合格人才。在他们培育出的芸芸学子中,许多已在不同的岗位取得杰出成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种崇高的精神,在他们身上闪耀着神圣的光芒。

  四

  1965年诞生的十四中,今年欣喜地迎来她的50华诞。半个世纪以来这所学校培养出许许多多优秀的毕业生,他们在祖国各个岗位上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是母校的光荣。上世纪后半叶在这里从教的老师们,辛勤耕耘了一生,现已是桃李满天下了,这是园丁们的收获。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如今,我们这一代人也已近退休年龄,理应传承恩师美德,孜孜以求,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奉献余热。就我本人来说,整日忙忙碌碌,不知不觉已在教育界度过了30个春秋。有时在繁忙之余,夜深人静之际,每每思念起给过我教诲、使我受益终身的母校老师们,常在脑中萦回的一个问题是:何以回报母校和恩师们的栽培、期望与厚爱呢?我不禁想到丘吉尔的那句名言:“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toil,tears and sweet.”(除了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我无以奉献。)

  (作者徐行系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学78届校友,现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守护草原平安
花海醉游人
套马汉子
夏天到草原来看云
油菜花田赏美景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油菜花开
盛夏草原美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