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2006年。
三年前的卷宗摊开在桌子上,潘志荣陷入沉思。
潘志荣有个习惯,案子结了两三年后,个别觉得心里不踏实的,还要从档案室调出来再“回味回味”。
这是他办过的一宗牧场盗马盗绒案。当时,他用汉语向受害的牧民询问,牧民也不回答,总是点头。他心里一直不安,也不知道自己说的,牧民都明白不?
达茂旗12万人口中,蒙古族有将近2万人,主要生活在距离百灵庙镇较远的广大后牧区。由于偏远封闭,很多牧民都不会讲汉语,上了年纪的老牧民甚至连听都听不懂。
长期与牧民打交道的潘志荣知道,以牧民的性格来说,就是听不懂,他们也不好意思问。达茂旗检察院就曾经接到牧民申诉,说工作人员不尊重他们的民族习惯,说什么都听不懂。
打那时起,潘志荣就跟蒙语杠上了。
下决心学蒙语那年,潘志荣已过了不惑之年。虽然他出生在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的牧区,有一些儿时习得的口语基础,但与专业的蒙语法律翻译相差甚远,加之达茂旗当地蒙语还有一些特殊口音,学起来更是难上加难。
那一年有好几个月的时间,达茂旗检察院的干警们经常看到潘志荣抱着一本卷了边的《蒙汉词典》翻来翻去,口中念念有词,拉住蒙古族同事问这问那。下班后有人散步路过旗检察院,还能看到他办公室亮着的灯。
“赛白努”,2个月后的又一起盗窃案中,潘志荣首次“小试牛刀”。“你们丢了多少东西,怎么丢的”,刚开始一切还挺顺利,问到两个被害人关系的时候,“叔叔”这个词他死活想不起来。当天晚上,他回去翻了好一阵词典,又找到从小在满都拉长大的蒙古族同事,终于弄清楚了“叔叔”在达茂旗蒙语和四子王旗蒙语中的不同表达。
百炼成金。如今潘志荣的蒙语,能骗的过草原深处老牧民的耳朵。
2011年,潘志荣查办一起抢劫案件,犯罪嫌疑人是三个蒙古族未成年人。潘志荣开口便用带有达茂口音的蒙语做自我介绍,整个询问过程也用蒙语交流。这三个在侦查阶段不配合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不仅毫无保留地交代了案情,还把另一起司法机关不掌握的抢劫案件也如数告诉了潘志荣。
“有几个汉民说咱们都是骗子,咱们去教训教训他们。”几个牧民嘀嘀咕咕,飘进了正在做普法宣传的潘志荣的耳朵里。他急忙上前用蒙语劝告。找到牧民口中的那几个汉民一问,原来是因为被蒙古国牧民骗了,一时气愤才说出这样的话。潘志荣中间一说和,干戈化玉帛了。
今年3月份,自治区蒙古语文翻译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上,人们又看到了潘志荣的身影,他以53岁的高龄成为班里年龄最大的学员。
还有什么比语言更能直通人心呢?通向牧民心扉的钥匙,潘志荣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