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来到红山区文钟镇东三眼井村,一幅优美清新的画面呈现眼前:水泥硬化的乡间小路边栽满花草,太阳能路灯矗立路旁,新建成的凉亭内村民们在休息纳凉,一排排白墙红瓦的民居在周边青山绿树的掩映下格外显眼。在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进程中,红山区把“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切入点,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十个全覆盖”工程融合推进,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具有红山特色的美丽乡村。
“现在不光路好走了,就连以前最头疼的垃圾处理和雨水进院问题都解决了。”村民王信告诉记者,每年到了多雨季节,河水便会顺着村路蔓延到村民院子里,今年该村重新修建了泄水渠,雨水进院的问题得以解决。针对村民普遍关心的垃圾清运问题,该区建立了“村收储、镇街中转、城管处理”的长效机制,每个村都建有地坑式垃圾点,村民只需将垃圾扔到指定地点,便有清运车按时清理。
走进新建成的东三眼井村社区服务中心,整个服务中心被划分为村民休闲活动区、多功能服务区和一站式办事区三大功能区域,健身场地、文化活动室、卫生室、警务室、幼儿园等场所不仅为村民的教育、医疗卫生、休闲娱乐提供了便利条件,综合服务大厅还可为村民提供党务、村务、经济、社保四大类50余项服务。
在三道井子村,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修整沿街景观带。在美丽乡村建设伊始,就遵循了保留乡土风情、一村一景的原则,为了把乡村打造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谐画卷,该村专门聘请了中国乡建院对村庄建设进行规划设计。“为了节省资金,我们把质量可靠的旧砖旧瓦进行二次利用,采用民间传统工艺,拼出各种各样的图案。”该院设计师董志新说。
“雍正年间,草原放垦,移民实边,有康姓人家,自山东闯关,遂名康家营子。附近又建朱郎二村,修九神庙,庙墙涂以赤色,遂称红庙子。此庙东南,建一村落,同史开篇,此谓东南营子。”在红庙子镇东南营子村史馆的入口处,记者了解到该村的由来。走入馆内,工人正在忙着装修。馆内陈列的实物和图片、文字向人们展示了该村的历史由来、自然风貌、各个时期村民的生活环境和“黄箱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发展情况。东南营子村党总支书记潘凤志说:“乡愁是乡土文化和农耕文明的记忆。我们建这个村史馆,就是要让村民记得住村史、留得住乡愁。”
与此同时,红山区围绕文化旅游带动型、产业支撑型、生态农业休闲体验型三条发展路径,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在文化旅游带动方面,东南营子村私家菜园工程已经启动,千亩花海旅游项目正在洽谈;东三眼井村的美丽乡村核心区工程已经建设完成。在产业支撑方面,各村的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启动,产业发展方向也已初步确定,如文钟村积极发展以仓储配送、中小企业孵化为主导产业的新兴产业;西水地村向赤峰经济开发区红山园区输送劳动力800余人,积极打造劳务输出型产业发展模式。在生态农业休闲体验方面,各城边村的相关项目正在履行前期程序,年内可新增设施农业、花卉及特色水果1200亩,有机杂粮8000亩,玉米膜下滴灌1.4万亩。
结束采访时已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辛勤劳作了一天的村民们聚集在村文化广场上谈天说地、载歌载舞,享受着美丽乡村给他们带来的美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