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共中央领导的信】
王道一进攻土牧尔台、红格尔图惨败后,傅作义将军即判知:敌方必将大举侵绥。
傅作义将军立即督励各部队积极构筑工事,准备挺战,并将敌情及判断,分别报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副委员长阎锡山。
奉阎锡山电令:十九军(王靖国部)在晋部队和六十八师(李服膺部)并独立第七旅(马延守部)、独立第八旅(孟宪吉部)、炮兵4个团为先遣,入绥增加挺战的部队。而后,视情况之必要,凡属晋省军队,全数入绥挺战,先以六十八师一部开绥,其余分驻晋北及大同附近集结,由傅作义随时调用。
阎锡山招集晋绥全体军官,轮流到晋听训:“我们要为国家尽责任,我们要为责任牺牲,全体官兵应成功以尽责任,成仁以保人格。”同时,阎锡山手谕在绥各将领:“我决无保留晋绥军的实力,到他省苟活的意思,告我全军,遇敌作决死战。”
傅作义将军率部初试锋芒,赢得国人赞誉。
1936年8月14日,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亲笔写信,对傅作义将军保卫绥远的义举给予充分褒扬:
作义先生主席勋鉴:
涿州之战,久耳英名,况处比邻,实深驰系。迩者李守信卓什海向绥进迫,德王不啻溥仪,蒙古傀儡国之出演,咄咄逼人。日本帝国主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先生北方领袖,爱国宁肯后人?保卫绥远,保卫西北,保卫华北,先生之责,亦红军及全国人民之责也。今之大计,退则亡,抗则存;自相煎艾则亡,举国奋战则存。弟等频年呼吁,要求全国各界一致联合,共同抗日,组织国防政府、抗日联军。幸人心未死,应者日多,抗日图存,光明渐启。近日红军渐次集中,力量加厚,先生如能毅然抗战,弟等决为后援。亟望互派代表,速定大计,为救亡图存而努力,知先生必有同心也。
专此。敬颂
勋棋
毛泽东拜启
八月十四日
1936年10月底,一行人秘密来到归绥市,求见傅作义将军,为首的是红军将领彭雪枫。受中共中央委托,他带来了毛泽东的第二封亲笔信,并表达了抗战的意愿:
宜生(傅作义字)先生主席勋鉴:
日寇西侵,国难日亟。先生统率师旅捍卫边疆,今夏小试锋芒,已使敌人退避三舍。观乎报载以死继之之言,跃然民族英雄之抱负,四万万人闻之,神为之王,气为之壮,诚属可贺可敬。红军远涉万里,急驱而前,所求者救中国,所事者抗日寇。今春渡河东进,原以冀察为目的地,以日寇为正面敌,不幸不见谅于阎(阎锡山)蒋(蒋介石)两先生,是以引军西还,从事各方抗日统一战线之促进。目前情势,日寇侵绥如箭在弦上,华北长江同时告急。但国内统一战线初有成就,南京当局亦有转向抗日趋势,红军主力之三个方面军已集中于陕甘宁地区,一俟取得各方谅解,划定抗日防线,即行配合友军出动抗战。红军虽志切抗战,但在未得友军谅解,尤其在未得抗战地区之友军及地方行政长官之谅解以前,决不贸然向抗战阵地开进。在已得正式谅解而向抗战阵地开进与实行抗战时,自当以其全力为友军之助,而绝不丝毫妨碍共同抗战之友军及其后方之安全与秩序。兹派彭雨峰(即彭雪枫)同志来绥,与先生接洽一切,乞以先生之意见见教,并希建立直接通讯关系。百川(阎锡山字)先生处,今春曾数数致书,夏时又托郭团长(指郭登瀛)将意,久未得复,祈先生再行转致鄙意。如有可能介绍彭同志赴晋一晤,实为公便。叨在比邻,愿同仇之共赋。倘承不吝赐教,幸甚幸甚。
专此。即颂
戎绥
毛泽东
十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