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科学编制规划。按照“布局合理、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覆盖全面、产业发展、10+4改造提升”的基本原则,科学编制示范村和沿线村村屯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定位,明确房屋建设、公共设施、环境治理、产业发展等项目建设的标准和要求。坚持一村一规划、一村一蓝图,科学安排规划布局、单体设计和整体风貌打造,突出乡村田园特色和文化内涵,做到规划有特色、建设有层次、村庄有新貌,着力建设生态环保型新村庄。
二是拓宽资金渠道。建立以财政补助资金为引导,项目资金为支撑,群众投资投劳为基础,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资金保障体系。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市级建设资金,充分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整合美丽乡村、扶贫攻坚、生态移民、小城镇建设等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乱、资金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优先、集中向“十个全覆盖”工程投放,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三是突出群众主体。积极动员乡镇和村“两委”班子参与“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堡垒作用,引导群众参与美丽家园建设,推进工程建设。具体按照方案群众酝酿、项目群众决定、办法群众提出、建设群众为主、质量群众监督的“五群”工作法,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话语权,变“要我建设”为“我要建设”,切实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是典型示范带动。以那吉镇为中心,以111国道、绥满高速公路、省际大通道为主干线,选取重点村、中心村优先实施、重点建设,大力推广“10+4”模式,全面提高工程建设规模和标准,全力打造样板村、示范村,构建脉络清晰、重点突出的“三带五路”(三带即省际通道示范带、301国道及绥满高速公路示范带、111国道示范带三个示范带;五路即红横路、音维路、长兴路、查亚路、环林路五条示范线路)“十个全覆盖”工程示范网络,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