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社会法制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老漂族” 为亲情改变了的生活轨迹
内蒙古新闻网  15-09-02 20:12 打印本页 来源: 呼和浩特日报  
 

  在我市有这么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本可以在家乡安享晚年,却因为各种原因,要为儿女离开故土,落脚异地;他们本可以在老家品味悠闲,却要独自守望一份淡淡的忧伤与孤独……无奈,他们一边与儿孙生活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一边却要时刻畏惧于城市生活的陌生和他人难以想象的孤独。

  这群人被称为“老漂族”。与老了退休了周游世界的浪漫遐想不同,“老漂族”特指人到老年,还要离开故土到子女所在的陌生城市生活,从此,做孩子的“后勤部长”和含饴弄孙成了他们的新工作。虽然在这里,他们不用想着如何挣钱补贴家用,孝顺的子女会给他们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可是在物质丰富、享受天伦之乐之余,这些“老漂族”的精神世界却有些空虚,他们的内心有着不少因漂泊异乡而产生的孤独和烦恼,背井离乡、生活单一、缺乏朋友、看病难等等成了这个群体固有的社会问题。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市的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随着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发展,“老漂族”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纠结

  王海燕的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我市一家大型企业上班。由于夫妇俩平时工作繁忙,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不得已只得把她从家乡接来,帮着照顾孩子的衣食起居。

  如今,从呼伦贝尔老家来到呼和浩特三年多的王海燕,刚到这座城市时的新鲜劲儿已经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孤独感,每天早晨得给儿子、媳妇准备早饭,接送孙女去幼儿园,还得去菜市场买菜,下午有一点儿自己的空闲时间,却面临完全陌生的环境,不愿出门,也没什么朋友。

  采访中记者发现,像王海燕这样的老人离开熟悉的家园来到异乡,面临着对当地语言、人际关系和生活习惯不同等诸多问题。因为一人外出、加之对这座城市人生地不熟,所以,他们多数都在家、菜市场和孙辈的学校附近转圈,生活也仅仅围绕着家庭和孙辈打转,根本没有自己的空间可言。即使孩子们能够让“老漂族”们享受富裕的物质生活,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这些老人依然要忍受精神生活的匮乏。

  而让王海燕最放不下心的还有她的老伴儿。王海燕告诉记者,让她遗憾的是“老了还要两地分居”。因为老伴还没到退休年龄,留在老家继续工作,所以,只能在放假时来呼市聚聚。但王海燕还是十分挂念,“担心他烟抽多了、酒喝多了、吃得不好,我不在他身边,照顾不了他。”

  “孩子们工作忙,保姆难找也不放心,老人再不‘搭把手’,孙女就没人带了。”王海燕说,过两年老伴就要退休了,儿子媳妇也筹备着在附近再买一套房子给老两口住,“到时候一家人就能团聚了。虽然很辛苦,但是看着孙女越长越高、越来越可爱,心里也觉得值。”

  采访中记者发现,虽然“老漂族”们对于城市里的新生活有着种种的不适应,又对留在家里的老伴放心不下,时时刻刻都想着回家去,但每每看着孩子们的辛苦,他们又忍不住将回家的期限一次次延后。对于孩子们的苦衷他们也很明白,王海燕告诉记者,“其实孩子们在外打拼都不容易,根本没时间照顾孩子,物价房租什么都涨,工作那么忙,生活压力那么大,我们看着也心疼,如果我回去了,谁来帮他们照顾孩子呢?”

  “在这儿生活质量比老家好多了,而且还能天天看着孩子们,也放心。”……采访中,一些“老漂族”对记者说。虽然“漂”在异地有种种不适和牵挂,但大多数“老漂族”都表示,与儿女们在一起能尽享天伦之乐,还能照顾孩子们,这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

  烦恼

  “老漂族”的诞生离不开亲情的纽带。然而,为爱而生的“老漂族”的城市生活却并非如他们想象得那样幸福。

  “生活、心理均难以融入这座城市。”采访中记者发现,许多从老家初到呼市的“老漂族”,首先面临着适应环境的巨大挑战,而这也成为他们最大的烦恼。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老窝”,60岁的杨德旺大爷如今对这句话的体会更深。儿子儿媳凭着手艺,在呼市开了一家小餐馆,两人忙于打理店面,无暇照料上小学的孙子。前年夏天,杨大爷和老伴被儿子从赤峰农村老家接过来,帮忙照看孙子。然而刚到呼市,老两口就被现代的城市生活来了个“下马威”,做饭要用天然气灶,如何使用抽油烟机都是现学的;上楼要乘电梯,一排排的按钮让他们有点儿“晕”……这些城市人驾轻就熟的事,却让老两口研究了许久,老人们直呼“太不习惯了”。

  “在许多‘老漂族’心中,依然保留着传统乡土社会的价值观念,‘落叶归根’情结使他们本身并不向往繁华喧嚣的城市生活。”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李春晖认为,生活和心理的双重不习惯让许多“老漂族”感到失去了自由。“他们不得不像婴儿学步一般,学习适应这个新环境的衣食住行,难免遇到许多困惑和尴尬。”

  “远离熟悉生活倍感孤独空虚。”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是许多“老漂族”的又一个烦恼。

  “对于‘老漂族’来说,离开家乡是最难过的事,就是与原来的社会支持系统相脱离,感觉自己像‘被人遗忘的角落’。”内蒙古社科院研究员韩成福认为,“漂”在城市的老人的“精神空巢”比起普通城市老人更令人揪心,“‘老漂族’的苦闷和焦虑,更多的是来自亲情的淡漠和心灵的空虚。他们虽然享受着合家团聚的快乐,但也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孤独。”

  与此同时,“有病不敢看,异地报销麻烦。”导致的“看病难”成为“老漂族”们目前最为头痛的问题。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在本地没医保,“老漂族”最怕上医院,更怕住院,因为异地报销耗时耗力,“伤不起”的现象普遍存在。

  马阿姨为照顾孙子,在我市已经呆了四五年。从去年年底起,她感觉心脏很不舒服,儿子陪她看医生,医生说她心脏的确有问题,需要做全身检查,必要时还需要手术治疗,但马阿姨坚决不同意。考虑到自己的医疗保险不在呼市,如果在呼市看病,基本要自掏腰包,即使报销的部分也要回到老家才能实现,实在是不方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马阿姨的情况并非个案,许多“老漂族”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老漂族”持当地医保卡很难在异地就诊,有些允许异地就诊的,还必须得是全额垫付,再凭单据回医保原籍进行报销。如此一来,许多“老漂族”都是“小病”粗略治治、“大病”回原籍治疗。

  此外,由于户籍限制,不同省份的“老漂族”养老金的领取、老年卡的办理,也都很麻烦。

  另外,与子女生活习惯不同,育儿理念有差异容易产生矛盾也是“老漂族”们普遍的苦恼。刘阿姨就因为“婴儿是该按时喂养还是按需喂养”等问题与儿媳发生过很多次不小的摩擦,“毕竟不是自己的家,人家说了算,我现在是寄人篱下啊!”刘阿姨心里颇为“堵”得慌。

  “由于和儿女长年不在一起生活,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差异很大,缺乏沟通就容易导致一些家庭矛盾。”长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咨询师刘嘉乐表示,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教育观念上的分歧会造成两代人之间的距离,会给家人之间带来隔阂,同样也会给老人们带来孤寂感。

  采访中不少老人也向记者坦言,宁愿照顾一家人辛苦一些,也不愿在家中想帮忙却插不上手,这会让他们感到自己“没有用处”、不被尊重。

  “把老人接到自己身边尽孝,是儿女们的初衷,然而如果考虑不周或缺乏理解和沟通,则会带来家庭矛盾,这是老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刘嘉乐表示,“老漂族”放弃故乡的生活,来到属于儿女们的城市重新开始,在心理上更加脆弱敏感,更需要亲人们付出加倍的理解和耐心。

  溯源

  “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加剧,是‘老漂族’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出现“漂族老人”这一社会现象,内蒙古师范大学讲师陶格斯认为,这是劳动力转移的伴生现象,也是城市人口流动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了有更好的发展,选择离乡在大城市工作、安家。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价值观,讲究家庭代际关系,对于父母而言,帮衬自己的子女,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很多老年人“漂”到子女所在的大城市,帮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养老服务业的体制、机制创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探索运用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元化资金投入和经营运作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动员社会力量,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帮扶力度,切实解决‘老漂族’的生活和医疗保障问题。”陶格斯说。

  “‘老漂族’的产生是我国当下社会快节奏发展的产物。”韩成福认为,“老漂族”出现的原因有两点,首先,“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观念被打破,子女的学习和工作往往与父母居住地相隔千里,但父母还抱着传统的家庭观念,认为跟儿女在一起生活才有归属感,导致他们背井离乡,成为“老漂族”;其二,目前中国仍旧以家庭养老为主,很多老人只有一个子女,由于目前的社会养老制度不够完善,为求晚年安稳,许多老人成了“老漂族”,“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出现‘老漂族’这一社会现象,是劳动力转移的伴生现象,成为城市人口流动的组成部分。”

  “老年人的适应能力远逊于年轻人,更何况来到了人生地不熟的新环境。同样都是老人,却因‘漂’在异乡失去了很多本来能够享有的福利。无形中使他们认为自己是城市的‘边缘人’,被排斥在城市的主流生活、社交圈和体制之外,更难在心理上产生对城市生活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李春晖认为,帮助外来老人融入陌生的城市,是一项长远的社会工程,“比如公交卡、城市养老设施等,不管老人有没有本地户籍,都应该保障其最基本的权益。再比如,老人在生活中遇到的语言、饮食、医疗等问题,都有待通过社会力量加以协调解决。让“老漂族”也能体会到来自新家的温暖和关怀,使其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此外,老人住在儿女家,容易产生寄居的负面心理暗示。”刘嘉乐表示,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父母在子女面前有着极大的“权威”。然而到了儿女家,儿女作为小家庭的主人,老人的“权威感”便会瓦解,容易产生自卑、孤独等负面情绪。此外,生活中老人难免会和晚辈产生分歧,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很多老人遇到不顺心的事后“憋”在心里不说,长此以往甚至会诱发疾病。“作为子女更应该体谅、关爱为了照顾自己而来到城市的父母亲,抽空多陪老人们聊聊天、逛逛街,多多关心老人们的身心健康;而社会应该更多地关心这一群体,在医疗、社会保障方面尽快建立相关体制机制,在社区工作、公共服务、社会救助和医疗卫生方面为这些离家在外的老人们提供更多方便。作为‘老漂族’,老人们也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不妨尝试着主动融入社区,多关心一下周边的活动;尝试与小区里的其他老人多接触;此外,寻找寄托是非常有必要的。”刘嘉乐说。

  对策

  王海燕、杨德旺只是我市众多“老漂族”的一个缩影。如此庞大的“老漂族”群体,该如何解决他们面临的难题?

  要疏解“老漂族”身在异乡的焦虑与孤独,老人及其子女自身的努力固然不可或缺,但在陶格斯看来,帮助“漂族”老人融入陌生的城市,将是一项长远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户籍、社保、医保等制度给力,更需要社区提供交流与关怀的平台,“这是帮助‘老漂族’找到归属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老漂族’作为中国家庭生命周期新变化的产物,有着合理基础,解决“老漂”问题不能只靠任何一方加以纾解,而需家庭、社会与国家共同发力。”对于破解途径,韩成福认为,除了解决老年人自身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还需要破除制度障碍。“让‘老漂族’老有所依、老有所‘医’,以制度保障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数。首先,要创设文化互融的家庭氛围。年轻人要始终意识到尊老、孝亲、赡养的伦理责任,主动吸收前喻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少指责,多理解,帮助老人缓解舆情压力。同样,老年人应把心态放平和,坦诚面对后喻文化的兴盛,多向年轻人学习,积极适应新环境,主动培养新爱好,努力走出人际孤岛。其次,要重构社会信任机制。充分发挥相关专业性服务机构及个人的职业化优势,缓解家庭抚育压力,将更多的‘老漂族’解放或部分解放出来。第三,完善福利保障制度。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应承担‘老漂族’的社会保障责任。具体可根据政府的实际财政状况,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养老、医疗和福利政策,解决‘老漂族’社会保障的管理和居住地两不靠问题。制定特殊优惠政策解决其医疗难问题,保证其享受当地老年人的基本社会福利,将‘老漂族’纳入当地街道、社区服务网。”

  “老人需要子女的陪伴、沟通、理解。”刘嘉乐表示,要让“老漂族”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除了社会的关怀外,还需要子女的陪伴与关心、周围人群的善意与接纳。一方面,子女应当充分了解和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给老人一个倾诉的出口,对于老人的不同生活习惯要及时沟通并且互相理解。另一方面,子女要帮助父母融入新的生活环境,帮助父母认识新的朋友,给他们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融入新的社交圈,进而融入城市。(记者刘军文/图)

[责任编辑 魏莉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守护草原平安
花海醉游人
套马汉子
夏天到草原来看云
油菜花田赏美景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油菜花开
盛夏草原美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