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谢谢法官了,现在我们老两口的生活终于有着落了,”王老太声泪俱下的说到。2014年的冬天让人觉得格外寒冷,但法官却微笑的说:“这个冬天,王老太和老伴一定会过个暖冬”。
这是发生在扎鲁特旗的一个真实故事。65岁的王老太家住扎鲁特旗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王老太有着饱受苦难的人生经历,自幼家境贫寒,父母双亲患有严重精神疾病。16岁那年,王老太被迫嫁给邻村一个年长自己19岁的男人,尚未成年的王老太次年便生下一女,日子虽不幸福,倒也算可以维持生计。但天有不测风云,20岁那年,丈夫外出不幸遇难,她带着不满4岁的女儿回到了娘家。不久后,在亲属的安排下嫁给了第二任丈夫,生下了一名男孩,可惜好景不长,几年后丈夫患病去世、撒手人寰,撇下王老太独自抚养一双儿女。苦命的王老太为了维持生计、抚育膝下年幼的子女再度嫁给第三任丈夫赵某,赵某不嫌弃她两次嫁人并带有一双儿女,对王老太倒是疼爱有加,婚后二人生育了一子,小日子过得很是幸福。可屋漏偏逢连夜雨,小儿子6岁那年,赵某外出劳动中被飞溅的石块击中脑部,思维能力和生理能力全部丧失。自此家庭几乎陷入绝境。倔强的王老太独自肩负起家庭的责任,起早贪黑、不辞辛苦的劳作,她下田务农、养鸡喂猪勉强维持拮据的生活。常年的超负荷体力劳动让王老太也倒下了,身患腰间盘突出的她几乎干不了什么重活。在绝望的边缘,一名马姓外乡人走进了王老太的生活,他与王老太共同肩负起照顾患病丈夫和供养三个子女的责任,这一干就是30年,现如今马某已年逾古稀。这期间赵某因病去世,王老太的两儿一女相继成家立业,为了不给子女增加负担,王老太和马某在小儿子成家时就独自搬出来居住。但病魔再次降临到这个苦命女人的身上,2011年,王老太患上重病,治病花光了老人所有积蓄,不得已之下老人卖了房子,还欠下了外债。居无定所的老人开始向好心人借村里将要坍塌的房子居住,老人的三个子女在给老人一定数额的治疗费后便表示无力再管,对老人的生活处境视而不见。
王老太和老伴马某都是文盲,困难的人生让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法律,在他们心里养儿为防老是一种千百年流传下来的道德风俗,面对子女置之不理的情况二老陷入了迷茫,然而社会的进步和司法审判的发展却给了老人希望。2013年,村外来人讲了一堂普法宣传课,地点就设在老人家门前不远的空地上。一个多小时的课结束了,王老太坐在门前的小板凳上并没有听出个所以然,但其中有一句话却深深印刻在老人心里:“子女要养老,这是咱们国家法律规定的,《婚姻法》第二十一条就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哪家的老人有这样的困难,可以到法院去告状。”
2014年,扎鲁特旗人民法院开展了“巡、立、审、执、教”一体化巡回办案,巡回法庭来到了老人居住的这个偏远山村。二老在邻居的鼓励下终于鼓足勇气,把三名子女告上法庭。法官听了老人的哭诉,决定为老人申请免费受理案件,当日就找到了老人的三名子女并进行了现场调解,在法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法的教育下,三名子女终于同意履行对王老太的赡养义务,但表示对马某不予负担。王老太与马某同甘共苦多年,不愿面对子女不接受马某的事实而黯然泪下,见此情景,马某主动放弃了要求赡养的请求。
案件看似圆满化解,但承办法官却不这样认为。“吃饭问题解决了,但老人年迈无力建房,住房问题怎么办?”为了让老人老有所居,法官多次深入该村寻找解决办法。功夫不负有心人,法官的辛苦有了回报,经调查发现王老太小儿子在该村还有一处闲置住房,为了让小儿子能把房子给二老居住,法官多次找到老人小儿子及儿媳,也许是法官的坚持、也许是儿子的醒悟、也许是人之本性的善良、亦也许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潜移默化,小儿子终于同意把闲置房屋给老人居住,一场“年迈老人居无定所,巡回审判倾情‘筑巢’”的感人剧情终于在法官的用情调解下圆满落幕。 (李建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