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通辽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通辽市纪念抗战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解读
内蒙古新闻网  15-09-07 12:01 打印本页 来源: 通辽日报  
 

  “我们虽然看不懂地图上面的日文,可这地图中标注出的数据和汉字却非常清楚,有些地图还是上世纪20年代绘制的,什么地区产什么粮,养什么牲畜,在地图上标注得一目了然,甚至有些令人难以置信。”李赓文说,从这些地图就能够看出,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有日本间谍以观光等名义来到中国东北,乃至通辽地区刺探我国国情。当年的间谍若混在普通百姓身边,没人会认为他们是在为侵华战争做准备。或许在当时日本间谍就是这样轻松地获取了许许多多对他们有利的情报。

  随着日军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中华民族的众多英雄儿女在国难当头之时挺身而出,为收复河山、挽救民族危难奋斗终身。接下来的“抗战胜利”主题就以介绍全国八年抗战、东北14年抗日的艰苦历程为主要内容,展出了不少日军入侵通辽后的图片,真实再现了当时在日军控制下通辽人民的生活状况。直到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性胜利,这张记录下日本法西斯投降时情景的照片被一再放大,挂在图片展最显眼的位置,令观者的一腔爱国热忱和澎湃心情油然而生。

  如果说东厅是以图片的方式无声诉说着抗日战争的悲壮,那么西厅则是以文字讲述着华夏儿女不畏强敌,奋起抗战的故事。上世纪30年代末期的原版报纸记录下了“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内的文人学者对战争做出的深度解析评论,字字珠玑;一页页连环画则形象生动地还原了抗战英雄投身革命、浴血奋战的经历,令人钦佩不已;还有那些生长在科尔沁、战斗在科尔沁、最终牺牲在科尔沁的革命英烈们的光辉事迹,无不以一种无形的强大的精神力量鼓舞着后来人。我们也许无法想象,这一个个光荣榜、一段段烈士铭对于长眠地下的烈士忠魂而言,究竟会有何等重要的意义;然而这意义无需多言,在图片展开幕式上,已故烈士的家属们的行行热泪就已说明了一切。

  展览背后的故事:机遇总是钟情有心人

  这场主题展已一拉开帷幕,就吸引了无数参观者前来参观。不论是在校学生、武警军官,还是各机关单位的党员、干部、职工,甚至还有自兴安盟等地远道而来的客人,观展人不分年龄、不分阶层,都在这上千件展品中得到了灵魂的洗礼和升华。而这场社会反响异常强烈的主题展是怎么来的?让我们一起倾听这背后的故事。

  今年63岁的李赓文可以说是生长在通辽的一名收藏“土著”了。回想起他的收藏经历,李赓文总是有种为通辽而生的命运感和使命感。早在四五年前,为了筹备庆祝“通辽建制百年收藏展”,李赓文便开始有意无意地搜集有关通辽的一切历史图文资料。从普通的一座草原小镇,到如今这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百年间通辽在科尔沁草原上迅速的发展崛起,离不开为这座城市流血流汗的先辈英烈。所以,除了收集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通辽老物件之外,李赓文还将注意力放在了寻找通辽英烈的记忆上。不过在当时,这些珍贵的图文材料仅作为他的一项收藏爱好,至于最终能否物尽其用还未可知。

  恰巧在这时,“机缘”到了——2014年,国家先后以法律和国家的名义设立了“烈士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两个纪念日的设立充分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庄严立场。一时间,那些曾经为了中华民族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而付出宝贵青春和生命的抗战老兵、英雄烈士得到重视和祭奠,中华儿女不畏强暴、舍身救国、统一抗战、坚持到底的抗战精神得到弘扬。李赓文意识到,他手中的这些抗战记忆很快就能派上用场了。紧接着,中共中央、国务院确定了纪念抗战胜利的活动主题,并对纪念活动作出了总体安排。在这个大背景下,举办此次主题展的思路和方案正式形成。

  “我的这些收藏正赶上了国家的需要,不能不说我很荣幸,很幸运。”

  有时候,收藏一件物品,也要讲究缘分。在寻找和收集通辽老物件期间,与这次主题展息息相关的物品一再与李赓文碰面,就连他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与其说是他在寻找这些记忆,不如说是这些记忆找到了他。李赓文清楚地记得,2014年的冬天,他的一位收藏界的联系人找到了他,把1938年至1939年原版《文汇报》出现的消息带给了他。起初李赓文只是半信半疑,毕竟纸张的保存极其考究,而这些报纸又是极其珍贵的史料,一次性出手近400张,总有种不太真实的感觉。可待这些报纸真真切切摆在李赓文的眼前时,李赓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连目光也变得贪婪起来。“这东西我要了!”他当场拍板,不论要付出多大经济代价,这些报纸别人是再也拿不走了。就这样,才有了展厅里这些重要历史材料的展出。

  此后,李赓文又陆续去多地的古玩市场和文化市场,希望能再找到一些有关抗战记忆方面的文物珍品。几年间,他和这次纪念展展出藏品的缘分一直没断。包括纪念展第一部分里的图片,也是他在沈阳的古玩市场寻访古钱币时,在摊位上偶然翻到的。这是一本1984年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抗战历史图片集,李赓文就是从这本书中挑选了大量图片进行扫描喷印,甚至不惜将此书的多张书页,从每一页纸中间切开,以便尽可能地将一页纸的正反面图片展示给世人。连西厅展出的那些连环画单页,也都是他忍痛将这些书册一页页拆开,再一层层塑封上,最后展出。

  为了做好这次展览,李赓文先后前往通化、长春、北京等地的历史博物馆、展览馆观展学习,借鉴那些已成功的大型展览的经验。经过市有关部门和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审核批报,今年五月,准许办展的文件正式批示下来。从租定场所到最终布展完成,李赓文整整用了10天时间。这期间他还负责对博物馆内的讲解员进行首次培训,日寇侵华时所犯下的滔天恶行,每重复一次,就令人愤怒一次。重复的次数多了,李赓文对展出的内容熟记于心。每走到一处图片或藏品附近,不用看,他都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这图片和物品上的文字以及背后发生的故事。

  “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

  这次主题展览能够在社会上掀起如此之大的反响,这是李赓文始料未及的。从主题展正式对外开放那天起,李赓文每天都会来看看,重温一下这段艰辛的历史岁月,听一听观展人的感想,顺便再对各个展板做个检查。每次来到展厅,他的手中总离不开一个纸袋,纸袋里面装着胶带、剪刀和其他一些材料。哪张画片略有松动,李赓文都会小心翼翼地用胶带粘好,那细心的样子不亚于女子做女红。这不仅仅是对文物的一种珍爱,更是对历史的一种敬畏和尊重。

  “最开始布展时希望能够对世人有所警醒。可展出至今,这些图片和文物已不仅仅具备一种警醒作用,更对市民、尤其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催生一种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催人奋进、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这也是我感到最欣慰的地方。我与现在年轻一代唯一不同的是,我曾经亲眼目睹了那场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巨大伤害。这段历史决不能被国人忘记!这些宝贝在我手上,我就必须要通过它们告诉后人,和平来之不易,居安必当思危!”李赓文如是说。

  展出至今,有两个细节让李赓文印象极为深刻。一次是他在观展时,无意中发现博物馆里的一位讲解员在讲解日军的残酷暴行时,竟一时哽住,还将拳头紧紧贴在胸口,以至于讲解过程无法继续。自那时起,李赓文便会时常有意无意地观察着这些年轻的讲解员们。渐渐地他发现,原来不止那一位讲解员如此,几乎每位讲解员在讲述这段历史时都是面色凝重,不做过多讲述,甚至是直接让参观者自己去体会和感受。后来他听一位女讲解员说起,那段历史太令人揪心,太让人惨不忍睹,以至于无法用言语讲述那段痛苦的岁月。

  还有一次是在几天前,一位已过而立之年的父亲带着10岁左右的儿子前来观展。父亲一路牵着儿子的手,一路为儿子讲解。李赓文隐约听见这位父亲对儿子不断重复着“耻辱”“奴役”“不做亡国奴”这几个字眼,而小家伙也瞪大了双眼望向父亲,听得非常认真。那一瞬间,李赓文的心底向上涌出一股强烈的情感冲动,他突然很想走上前和这位父亲聊上几句,或者单纯地只是想对他说声谢谢。

  收藏的最高境界并不是为留住一件价值连城的文物珍品,而是要让这些文物珍品代替历史、代替文明发声。当年,李赓文及其同代人的父辈们都曾是那场残酷战争的直接或间接受害者;而如今,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早已距离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越来越远,总要有人为那段岁月的无言的“幸存者”创造条件、创造机遇,用文物去还原历史,将战争的记忆代代流传。(记者李睿红)

[责任编辑 魏莉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致敬
希望的田野
排查线路
粉刷院墙
守护草原平安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油菜花开
盛夏草原美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