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负伤接受战争洗礼
几年的解放战争,刘茂英从司号员到战士,随着部队南征北战。部队每前进一步,都是他成长的每一个阶梯。1948年,在著名的的集宁战役中,刘茂英右腿被子弹击穿,幸好没有伤到筋骨,也没有留下后遗症,但是,从此开始了他负伤的战斗经历。聊到受伤,老人给记者看了背部的疤痕,他说:“对于我来说,这疤痕如同这些军功章一样,是一种荣誉。”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0月,刘茂英响应国家号召,自愿报名奔赴朝鲜,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军人。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攻势,于1952年10月至11月,在朝鲜金化东北上甘岭地区进行的坚守防御作战。在缺粮、缺水、缺弹等严重困境中,刘老所在的分队负责伏击敌军坦克,但刘老却不幸被飞来的弹片打中背部。“当时我是班长,被弹片打中的一瞬间,顾不上疼,满心后悔自己没能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没能把坦克炸掉。过了一会儿,有战友过来扶我,我紧紧地握着他的手说:‘交给你们了!’”刘老缓缓地回忆,目光凝视着前方,把记者也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为刘茂英留下了战争创伤的永久记忆。刘茂英被切除了一片肺叶,断了好几根肋骨,经战后鉴定,为二等甲级伤残。1956年,刘茂英转业到内蒙古农牧系统工作,第二年,被调到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林业局,1977年离休。
是儿子们心中英雄
“前一段时间,新闻里播出了韩国归还我国抗美援朝志愿军遗骸,父亲看过之后,默默地哭了好几次,还把报纸上登载的相关新闻剪下来收藏。对于抗美援朝那段历史,留给父亲的是不可磨灭、也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刘茂英的儿子刘宝林说。
对父亲的情感,刘宝林除了关爱,更多的是敬重和仰慕。刘宝林告诉记者,每次和朋友们说起父亲当年参军打仗的事迹,自豪感便油然而生。“父亲是个有担当的人,不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家庭,他都是我心中的英雄。受父亲的影响,我也成为了一名军人,父亲用他的一生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军人。”刘宝林说。
关于刘老的生日,儿子们还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因为父亲不记得自己的生日,我们和父亲商量,就把每年的7月1日作为父亲的生日。父亲很高兴,他说,‘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在繁荣昌盛的国家,党的生日,就是我的生日!’”70年的坎坷人生,70年的出生入死,70年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生命付出,他已经把党和人民的事业融化在自己的血液里了。
已83岁高龄的刘茂英和老伴马爱如现居住在呼和浩特。两位老人膝下有两个女儿,三个儿子。也许是受到刘老的影响,三个儿子都当过兵,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部队。如今,孩子们事业有成,刘茂英和老伴也过上了四世同堂的幸福生活。逢年过节,儿孙们齐聚刘老家里,一家人其乐融融,让左邻右舍的老人们分外仰慕。
耄耋之年的刘茂英腿脚灵活,耳不聋眼不花,平时爱看杂志和报纸,每天早上都要出去走三五公里。刘老说:“现在的好身体全靠打仗那会的行军锻炼,那时候的苦日子,让我受益终生。”
打开刘老的衣柜,清一色的军绿色衣服,儿子刘宝林说:“老父亲就喜欢穿军装,别的衣服都不穿,军人情结伴随了他老人家一辈子。”一辈子的军人情结,一辈子的军人风范,一辈子的精神寄托。
说起刘老的最大心愿,刘老说:“国家的政策好,对待我们这些老兵也好。希望孩子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敬业工作,算是替我回报社会。”采访结束时,刘老幽默地用朝鲜语向记者说:“谢谢”。(赛男 赵静)
刘茂英简介:刘茂英,83岁,1932年出生,残疾军人,祖籍山西,出生在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12岁参军,成为一名司号员,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1年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走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甘岭战役中,不幸负伤,造成二等甲级伤残。刘茂英说:“对于我来说,疤痕如同军功章一样,是一种荣誉。”
1956年,刘茂英到内蒙古自治区农牧系统工作,第二年,被调到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林业局,1977年离休。
现在的刘茂英老人,身体康健,儿孙满堂。刘老说:“现在的好生活来之不易,我常常告诫我的孩子们,珍惜现在的和谐生活,努力工作,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