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达斡尔人:深爱昆米勒的味道
内蒙古新闻网  15-09-08 10:38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莫旗被命名为曲棍球之乡

传承人寄语

达斡尔族老人制作哈尼卡

  载歌载舞的昆米勒节

  我们来莫旗的时候,已经过了柳蒿芽的采摘季节。德日兰大姐说,柳蒿芽的采摘季节很短,就是农历五月中旬到六月初。早了,柳蒿芽长的太嫩不够苦;晚了又过老,枝干开始梗硬,没法吃了。采柳蒿芽的时节,妇女们会放下家里一切事情,全体出动去河边采摘柳蒿芽。这段时间里,要把一家人全年吃的柳蒿芽都准备够了。过去,采摘回来的柳蒿芽都被晒干。而现在,用开水焯一遍之后的柳蒿芽,直接冻在冰箱里就行了。

  柳蒿别名柳蒿菜、水蒿、白蒿等,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嫩茎叶可食用。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南北的河岸湿地、沼泽等处。达斡尔人常说:“没有江河的地方,达斡尔人不安家;没有流水的地方,不长柳蒿芽。”达斡尔人逐水草放牧、种田、打猎,吃惯了生长在河边、江沿的柳蒿芽。清朝西清的《黑龙江外记》中记载达斡尔人吃柳蒿芽的风俗时写道:“野菜有名柳蒿芽,春日家家采食,味初不甚鲜美。”可见柳蒿芽为达斡尔人食用的文字记载,至少有300多年了。采摘柳蒿芽对达斡尔人有多重要?从他们的节日里就能知道。每年的柳蒿芽采摘季节,是达斡尔人盛大的节日,叫做“昆米勒节”。在这个节日里,人们成群结队地去采柳蒿芽,然后在草滩上尽情狂欢。女人们凑到一起嬉闹,纵情放歌欢舞。鲁日格勒舞是“昆米勒节”不可或缺的元素。鲁日格勒舞活泼灵动,动作多是取材于现实生活的情态,如模拟各种动物的动作,如雄鹰翱翔、布谷鸟盘旋、小鸡斗架等。

  民间的鲁日格勒舞没有伴奏,以呼号和歌唱来统一和协调众人舞蹈的步伐、节奏。跳鲁日格勒时一般两人一组,众人形成圆圈舞蹈。舞蹈开始时先唱徐缓轻快的舞歌,舞者随着歌声轻柔地舞动起来,旁观者可以随时随地加入队伍起舞,舞蹈气氛逐渐热烈,节奏加快,舞者不断穿插交换位置,舞蹈达到高潮时,同时发出“哲嘿哲”“德乎达”等简短风趣的呼号,脚上踏出有力的节拍。

  初夏的河畔,采摘柳蒿芽伴着鲁日格勒舞,是很多达斡尔人温暖的童年记忆。

  璀璨的民族文化

  来到莫旗的两天时间里,我们感受到这里的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以及达斡尔人的淳朴好客和能歌善舞。达斡尔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达斡尔族人口约为131992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辽宁等地。

  如今,莫旗有达斡尔族30000多人,在现代生活中延续着民族的传统——广场舞里揉进了鲁日格勒舞,中小学课程中都有曲棍球的内容,大人们还愿意用传统的摇篮伴随婴儿长大,老人还用“哈尼卡”给孩子当玩具。虽然没有文字,达斡尔语却代代相传。每年的五六月份,家家户户仍要去采摘柳蒿芽。无论老幼,都酷爱着那淡淡的苦味……

  柳蒿芽作为一种野菜,除了果腹,还能渗透到如此广泛的人文文化与传统里,恐怕是其他民族难以想象的。千百年来,柳蒿芽伴随着一代代达斡尔人,从幼年到老迈,夹杂着欢乐与忧伤,承载着那一抹淡淡的乡愁。

  昆米勒的传说

  达斡尔人尊崇柳蒿芽。在过去,母亲会把晒干的柳蒿芽搓碎,装进布袋里,让远离家乡出征的儿子随身携带。征战沙场的将士们,在想念家乡时,冲水喝下柳蒿芽,就能缓解思乡的感情,也能消除内心和身体的燥热。姑娘们会把干柳蒿芽装在自己精心绣制的荷包里送给情人,作为定情信物……

  达斡尔人把柳蒿芽称为救命菜,民间传说里讲到,300多年前,达斡尔人在黑龙江北岸时,与沙俄入侵者展开了殊死搏斗,清朝皇帝下令达斡尔人南迁至大兴安岭和嫩江流域。头几年,他们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只好采集在外兴安岭和大兴安岭都生长的柳蒿芽充饥。达斡尔人靠着柳蒿芽,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才得以生存繁衍。这也许是达斡尔人深深热爱柳蒿芽最早的根源吧。再有,民间故事《木库莲的来历》,说一位达斡尔妇女因丈夫暴病去世,悲痛万分,为驱散悲苦的心情,就经常到野外采柳蒿芽,在这过程中,摘下一根扁扁的野草放嘴上,吹出好听的音响。她受到启发,回家找来铁片做成了达斡尔第一个口吹乐器,称作“木库莲”。她就这样边采柳蒿芽边吹木库莲,表达思念之情。

  达斡尔族的孩子从学会用筷子,就开始吃柳蒿芽。老人给孩子们讲述柳蒿芽的故事,教唱采柳蒿芽的民歌。孩子们从小就跟着大人们去野外采柳蒿芽。柳蒿芽在达斡尔人心目中占有不可动摇的位置,人们对它的感情随着年岁的增长而日益加深。柳蒿芽养育了达斡尔人,在达斡尔人的心里扎下了根。

  记者手记

  非遗寻踪第三站来到莫旗,鲁日格勒舞、扎恩达勒、木库莲、达斡尔劲力赛、达斡尔乌春、传统曲棍球竞技、哈尼卡、达斡尔车制作、达斡尔民居营造、达斡尔摇篮、达斡尔猎刀、达斡尔刺绣、达斡尔鹿棋……达斡尔族非遗项目丰富,而选择通过“昆米勒”来展现达斡尔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其中有这个民族的历史、传统、习俗和进行中的生活。“昆米勒”的采食习俗,给我们展现了达斡尔人绚烂生动的生活画卷。一种食俗,代表着一种生活,一个世界。莫旗之行,让我们深深爱上了“昆米勒”的味道。(文/记者查娜  摄影/记者孟丽)

[责任编辑 张睿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致敬
希望的田野
排查线路
粉刷院墙
守护草原平安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油菜花开
盛夏草原美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