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带你去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多彩民韵——

  非遗音乐舞蹈展演

非遗歌舞。

  呼伦贝尔展区,十几名身穿绿色少数民族服装的非遗传承人跳起了达斡尔舞蹈《鲁日格勒》,原生态的舞蹈形式,让观众驻足下来。阿拉善展区又唱起了《江格尔赞》,博得观众的一阵阵掌声。在综合展示区的舞台上,正在表演好来宝、萨吾尔登舞、巴尔虎长调、乌力格尔……

  “乌力格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最初产生于内蒙古东部,后来流行于全区各地,音乐形式丰富多彩,曲调灵活多变。在艺术形式上,有以讲述为主的散文体,以演唱为主的韵文体,也有两者并用的。说唱的主要书目有《唐五传》《黄金史》等百余部。在叙述故事、表现战争和各种生活场景时,往往运用大量的比喻、排比等手法,极富艺术感染力。”通辽市一名乌力格尔传承人向观众介绍说。

  据了解,在草原文化遗产日暨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期间,共有40多个小型单项节目、170多名传承人,全天不间断进行现场展演。“草原音乐舞蹈是独具民族特色、最具草原风格的艺术形式,通过不断传承创新,已经逐渐走出内蒙古,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的舞台。”现场讲解员介绍说。

  祖传臻品——

  非遗精品物件展

非遗文物。

  唐卡装裱技艺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许会英1967年出生,祖辈系原清宫造办处工匠。上世纪50年代,带着从外祖母、母亲处传承下来的唐卡装裱技艺,她到乌海市定居。2008年,创办韵悟斋文化传承店,专门从事唐卡手工装裱工艺及字画装裱产业,多年来先后裱制工艺唐卡近2000幅,她也因此在业内闻名。

  草原文化遗产日暨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展出了部分老辈人装裱唐卡使用过的熨斗等工具。同时展出的还有清代刀工挫银轻骑马镫、四胡大师使用过的乐器、唐卡装裱技艺传承文物……100多件(套)非遗精品物件,无声地讲述着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历史。 “看着这些精美的非遗艺术品和已经老旧了的工具,心中特别感慨。那个时代,生产工具并不发达,但是并没有影响到先人们的创造力,他们用一种对艺术的敬畏精神,用心雕琢着每一部作品。这种精神,也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蒙古象棋雕刻传承人苏雅拉图说。

[责任编辑 李珍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致敬
希望的田野
排查线路
粉刷院墙
守护草原平安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上都河国家湿地公园
村美家美日子美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