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民韵——
非遗音乐舞蹈展演
非遗歌舞。
呼伦贝尔展区,十几名身穿绿色少数民族服装的非遗传承人跳起了达斡尔舞蹈《鲁日格勒》,原生态的舞蹈形式,让观众驻足下来。阿拉善展区又唱起了《江格尔赞》,博得观众的一阵阵掌声。在综合展示区的舞台上,正在表演好来宝、萨吾尔登舞、巴尔虎长调、乌力格尔……
“乌力格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最初产生于内蒙古东部,后来流行于全区各地,音乐形式丰富多彩,曲调灵活多变。在艺术形式上,有以讲述为主的散文体,以演唱为主的韵文体,也有两者并用的。说唱的主要书目有《唐五传》《黄金史》等百余部。在叙述故事、表现战争和各种生活场景时,往往运用大量的比喻、排比等手法,极富艺术感染力。”通辽市一名乌力格尔传承人向观众介绍说。
据了解,在草原文化遗产日暨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期间,共有40多个小型单项节目、170多名传承人,全天不间断进行现场展演。“草原音乐舞蹈是独具民族特色、最具草原风格的艺术形式,通过不断传承创新,已经逐渐走出内蒙古,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的舞台。”现场讲解员介绍说。
祖传臻品——
非遗精品物件展
非遗文物。
唐卡装裱技艺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许会英1967年出生,祖辈系原清宫造办处工匠。上世纪50年代,带着从外祖母、母亲处传承下来的唐卡装裱技艺,她到乌海市定居。2008年,创办韵悟斋文化传承店,专门从事唐卡手工装裱工艺及字画装裱产业,多年来先后裱制工艺唐卡近2000幅,她也因此在业内闻名。
草原文化遗产日暨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展出了部分老辈人装裱唐卡使用过的熨斗等工具。同时展出的还有清代刀工挫银轻骑马镫、四胡大师使用过的乐器、唐卡装裱技艺传承文物……100多件(套)非遗精品物件,无声地讲述着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历史。 “看着这些精美的非遗艺术品和已经老旧了的工具,心中特别感慨。那个时代,生产工具并不发达,但是并没有影响到先人们的创造力,他们用一种对艺术的敬畏精神,用心雕琢着每一部作品。这种精神,也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蒙古象棋雕刻传承人苏雅拉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