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前旗:“学研产联”开启职业教育新天地
鄂托克前旗,积极发挥民族职业高中的作用,创新教育模式,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研产联”一体化办学模式,提升了人才就地转换水平,推动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该校针对民族用品需求较多、市场前景好的实际,培养了许多从事民族用品生产制作的技能型人才,从2008年至今,引导学生学习包括马头琴、三弦、四胡、民族头饰、民族用品等20多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工艺品制作技术,还有的学生掌握了服装裁剪、骨雕、沙画、陶艺制作等。做到了文化课、专业课、技能课同步发展,学生毕业时具备了多种执业技能,就业选择多样化,就业率稳步上升。针对矿业企业较多的实际,该旗民族职业高中抓住企业要连续用工的契机,与10多家企业达成了校企联办协议,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实现了校企协作、共赢。
杭锦旗:促进人才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按照“引进一个人才,建设一支团队,带动一项产业”的思路,综合运用产业集聚、政策引领、组织引导等手段,推动人才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立足传统优势产业,以中科院、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为纽带,采取校地、校企、企企和专家与政府、企业等合作模式,推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院士流动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工作站、科技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引导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高层次人才入驻创业兴业。采取这种引才用才模式,共引进培育了16支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加快了沙基材料、煤化工、新能源等五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大力推进人才优惠政策,对签订3年以上合同的“两院”院士、天骄英才、草原英才等,提供住房、实验场所,并给予经费补助支持,在住房、医疗、子女入托入学、家属调动、定居落户、签证办理以及资助落实、社会保险等方面,均享受特殊政策倾斜。积极推动人才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选聘市级“青年科技新星”“优秀科技工作者”以及旗级“首席专家”等140名科技人才,组成科技专家服务团,每年,采取订单服务、巡回指导等方式,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开展科技上门服务工作,极大满足了全旗项目推进和社会事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新创业基地成为人才高地
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鄂尔多斯市为带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于2011年5月按照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标准规划建设的科技园区。
目前,园区建成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专家公寓、教育培训中心等为一体的功能齐备的共计10万平方米的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主要为企业提供创业培训辅导、项目推介、市场推广、资源整合、政策扶持、中介服务、风险投资等系列服务,形成了“创业苗圃——创业孵化——加速孵化——产业化”全程发展模式。
园区通过“企业+人才+项目”和“产业+人才+技术”的方式将人才集聚和人才引进与平台空间拓展和企业培育、产业发展与平台空间拓展相互融合。园区累计引进各类项目214个,申请各类知识产权近百项。智能交通、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数字环境、多媒体、大数据、互联网等领域的多项科技成果、先进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内蒙古地区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空气储能、液态金属等项目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大路煤化工基地:招贤政策聚拢业界精英
大路煤化工基地,按照建好平台、依托高地、广开渠道、汇通人才的思路,全面推动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园区经济发展。
依托大路煤化工产学研创新基地、煤炭转化重点实验室、大路煤化工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整合各种创新资源,推动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的产学研合作,有步骤的实施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计划,逐步构建结构合理的研发队伍,以技术开发项目为基础,进行中试和产业化放大的技术创新开发工作。制定了引进人才配偶就业促进办法、子女上学解决办法以及优秀人才培养资助实施方案等优惠政策,促进人才科技优势加速向园区流动、聚集。配套建设了企业专家与职工生活区,很多企业的专家和职工公寓楼已建成投用,幼儿园、小学、综合医院、博物馆、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运行良好,加强了美化绿化,营造适宜人居、适宜创业的良好工作和生活环境。 (王皓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