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资县梨花镇土城子村“九曲广场”。
在新建的标准化卫生室体检。
平坦宽敞的乡村路。记者 袁永红 摄
文化是魂,产业是本。农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喝上了干净卫生的放心水,还要有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土城子村借助“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契机,挖掘文化底蕴、推动产业发展。
土城子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是历代北方要塞。现在村北仍然矗立着依山而建、墙体斑驳的古城墙。北面是白桦林、东面是大黑河湿地,赵长城、古栈道、烽火台历史遗迹仍有迹可循,依靠这些旅游资源,当地农民建起了农家乐。
像土城子村这样得益于“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村子,在梨花镇就有59个。其中2个重点村,13个达标村,一般村44个,通电、广播电视、通讯、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便民连锁超市、常住人口养老医疗低保已实现全覆盖。
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过程中,卓资县制定了符合县情的推进措施。一是大拆但不大建。全县60%的房子是危房,这些房子拆掉以后并没有全部新建。外出打工的农户的房子是闲置的,这部分拆掉以后进行现金补贴,还有的拆掉危房后进入互助幸福院。
二是大包不大揽。充分调动起群众积极性,让村民参与规划、建设,让他们真正把工程建设当成家业来办、产业来兴、事业来管。在实施过程中,坚持村民自愿,充分发挥当地农民的主体作用,想方设法发动村民自愿参与、自主投入,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分类组织指导和实施。工程项目推进过程中,镇村两级组织充分发挥引导、服务和协调帮扶作用,坚持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农民自己雇佣技术工人,自己还打工参与到建设当中,既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又节约了建设成本,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正在从昔日杂乱无章的乡村旧貌中脱颖而出。
三是建新但不失传统。因地制宜,保留田园风貌和乡情乡愁。把“十个全覆盖”工程与传统历史文化、与产业结合起来,不仅保护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也为发展产业提供了支撑。同时,该县还制定了2300名县乡干部下乡,“一对一包户”的措施。每家每户的院门旁,贴着“包联农户责任牌”,上面写着户主、包村单位、包扶干部、工作职责等信息。“‘十个全覆盖’工程是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载体,也是践行‘三严三实’的体现,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手段。”卓资县县长王文说。(记者 高雪芹 院秀琴 见习记者 韩雪茹 史美越)(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皇甫美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