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杰老矣,治沙事业如何传承?
- 不想强迫儿女改变自己的生活。
-
最怕“种树经”烂在肚子里。
- 争取支持,推动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更上一层楼。
前文提到的韩国友人赵三奎已经是殷玉珍的老朋友了。这次来到井背塘,他有了和以往不同的心情:欣喜之余,还有一丝隐忧。“眼看着她的年纪越来越大了,最担心这份治沙事业如何传承。”
时光荏苒,如今的殷玉珍已年届五旬,30年的辛苦劳作给她留下一身伤病,身体大不如前。这两年,想背树苗也背不动了。大儿子、二儿子和女儿都在城里落了脚。殷玉珍不想强迫他们改变自己的生活。刚上高中的小儿子似乎对这片昔日的沙窝子有特别的感情,每逢假期就回来帮忙张罗各项事务,一板一眼,挺像那么回事,这让殷玉珍颇感欣慰。
想在沙海里种树,并不是肯出力气就行了。数十年间,通过无数次的失败,殷玉珍总结出了一本自己的“沙漠种树经”。“沙子是活的,别说和山地、平原比,就是沙子和沙子之间都有很大差别。这种植物适合这片沙子,就不一定适合那片沙子;用同一个方法在这片沙子种能活,在那片沙子就活不成。这些都得靠摸索。”
殷玉珍在自己樟子松育苗基地干活
殷玉珍在给刚移栽出去的樟子松浇水
30年来,殷玉珍参加了不少关于沙漠绿化的研讨会。很多专家、院士从理论上就如何在沙漠上种树作了详细讲解。但是殷玉珍听了讲座后却“糊涂”了。“确实学到了好多知识。但是有些专家讲的和咱实际种树过程中摸索出来的经验不对路。有些办法远不如咱的办法效果好。”
就拿树种来说。专家建议用沙柳。这种植物抗逆性强,较耐旱,抗风沙,耐一定盐碱,耐严寒和酷热,喜适度沙压,具有干旱旱不死、牛羊啃不死、刀斧砍不死、沙土埋不死、水涝淹不死的“五不死”特性。
早些年,殷玉珍也种了不少沙柳。但慢慢地,她发现,沙柳并不是绿化沙漠的最理想树种。沙柳根系特别发达,最远能够延伸到100多米。但由于这些根系横向生长,占据了附近所有的水分和养分,其他植物很难在它周围存活下来。另外,沙柳这种沙生灌木像韭菜一样,具有“平茬复壮”的生物习性。如果不砍掉长成的枝干,到不了7年,它们就会成为枯枝。平茬需要大量的人力,这对于大面积沙漠绿化来说几乎是难以承受的投入。
通过多年摸索,殷玉珍发现了大漠播绿的“法宝”——樟子松。这种树生长迅速,适应性强,具有耐寒,抗旱 、耐瘠薄及抗风等特性。它的根系是垂直向下生长的,对周围的植物构不成威胁。“六七月份正是植物生长的季节,也是咱这干旱的季节。要是种杨树,这个季节死的多。就算不死,也影响生长。樟子松就不一样了。旱的时候,它下面的枝枝就枯了,把养分和水分集中供给上面的枝枝,旱季也不影响生长。”
沙海里种树,就是一场人与自然的对决。沙柳、沙蒿、杨树、樟子松等等都是殷玉珍的“兵”。如何“排兵布阵”,殷玉珍早已烂熟于胸。“对付小沙坡就用沙柳固住;遇到大沙丘得先观察坡度、风向,在上风口的平地种上杨树挡风,再一点点用沙柳固住沙,然后慢慢用樟子松、沙蒿等升级树种、增加植物多样性。”
类似这样的“秘籍”,殷玉珍着实有不少。这是她在30个寒暑里种植60余万株树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现如今,这个识不得几个字的农村妇女最忧心的就是怕这部“种树经”烂在她的肚子里。
炕头上放着一本介绍陕西治沙模范石光银的书,殷玉珍虽然认不全书里的字,但也经常翻看,以致塑封的书皮已经卷了边。当地的大力宣传,让石光银的治沙事业如日中天,给地方上也带来了荣誉和实惠。这让殷玉珍多少有些“眼热”。
“咱不是那贪图虚名的人,何况名声咱早也出了。我就是想,咋能利用好咱的名声,把治沙经验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有钱出钱,有力使力。这才能干成事呢。”
性格直爽的殷玉珍从不掩饰自己的想法。有鉴于石光银、牛玉琴等治沙劳模的成功经验,她也想让当地政府更好地利用她的“劳模效应”,为乌审旗、鄂尔多斯乃至内蒙古争取到更好的政策支持和更多的资金扶持,推动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更上一层楼。
夕阳西下,殷玉珍爬上10米高的防火瞭望塔,放眼望去,目力所及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忽然某个瞬间,她回到了30年前,狂风裹着黄沙扑到眼前。倏地,阵阵松涛把她拉回了现实世界。远处地平线射来的万道霞光染红了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