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进民族团结堪称护理楷模
邢彩霞牵手大草原,爱心献牧民。她不但技术过硬,而且有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一次,来自草原深处的一位“额布格”(蒙语老爷爷的意思)在孙子的搀扶下来到内蒙古医院就医,正赶上邢彩霞中午加班,“额布格”和他的孙子看到她穿着白大褂,着急的迎了上去,他的孙子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询问要看病,该去哪里?邢彩霞赶紧安排老人在候诊室坐下休息,告诉他要稍等会儿,医生马上会来。见此情景,她又有了新念头……
内蒙古自治区属于少数民族地区,如何能够更好的服务蒙古族患者,邢彩霞想了很多办法。她让蒙汉兼通的护理人员带头,开办了“蒙语角”,号召全体护理人员学习简单的蒙语,便于蒙古族患者和来自蒙古国的患者就医。如果遇到只会蒙语的患者,她都会专门安排一个懂蒙语的护士陪同患者进行检查。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每位患者享受“满分”服务,尤其是不能因为语言不通而在医疗服务上打一丁点“折扣”。没想到一个小小的举动,不光让草原牧区的牧民受益,一些来自蒙古国患者也搭上了“便利车”,不少蒙古国患者选择在内蒙古医院治疗回国后,告诉亲戚朋友,内蒙古就医环境好,服务质量高,更重要的是语言沟通无障碍,正因为这点,前来就诊的蒙古国的患者越来越多。
舍小家为大家灾难面前的“提灯女神”
微笑谦和的邢彩霞温婉如春,在大灾大难面前她更有挺身而出的无畏选择。2003年3月,罕见的传染性“非典”突袭全国,内蒙古自治区也不能幸免,而呼和浩特市又是非典疫情的重灾区,自治区人民医院承担起抗击“非典”疫情的重任。
在“谈非色变”的日子里,恐惧、焦虑在医护人员中悄悄蔓延。邢彩霞说:“不管这种病有多大的传染性,只要病人来了,我先上!”
抗击“非典”的日日夜夜,每天都有邢彩霞出现在病房的身影。没日没夜的工作,让原本身体强健的邢彩霞生病了。一天早上醒来,体温38.6度,她没有声张,做了肺CT,确定没有染病后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那段日子,白天,她一心扑在工作上;晚上,就在办公室输液,她没有为此耽误过一天的工作。
怎能忘,在成立了SARS救治中心时,邢彩霞脱颖而出,临危受命,肩负起筹建SARS救治中心护理团队的艰巨任务。接到任务仅两小时,邢彩霞就到位上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SARS中心实现了全体医护人员零感染、患者零死亡和100%治愈率的高目标。
而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也是邢彩霞的独生女儿高考前的时间,而身为呼和浩特市卫生防疫站防疫科科主任的丈夫担任着重要的流调任务,无法分身。即使这样,她还是毅然决然一头扎进抗击非典的战役中。直到女儿高考结束,她都没有见到女儿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