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顺村78岁的老支书包家树正在朗读自己写来送给省委书记王三运的诗。记者李秀清摄
24日,由甘肃省网信办主办,中国甘肃网承办,《丝绸之路》杂志社协办的“一带一路看甘肃”暨2015全国百家网媒丝路行活动的第四日,记者团走进省委书记王三运双联行动联系点——天水武山县马力镇北顺村进行采访报道。
贫困,一直是武山县的基本县情。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滞后、产业规模较小,大部分山区群众靠天吃饭的现象未得到根本改变,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2001年武山县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被列入六盘山连片特困片区,是我省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市、区)之一。而北顺村更是因为条件艰苦、交通不便、农业产业基础薄弱,导致经济发展滞后。
北顺村,位于武山县马力镇西端的龙川河畔,武漳公路贯穿东西,距离马力镇去11公里。全村有4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663户3252人,耕地总面积5257亩,其中川水地3550亩,人均耕地面积1.6亩。
走进北顺村,记者们听到一位老人激情的朗读声“联村联户整三年,北顺大地换新颜,从东向西一条线,武漳公路直横穿…………”他,就是北顺村78岁的老支书包家树,老人激动的告诉记者:“这是我专门写来送给王书记的诗,以表达北顺村乡亲们对党和政府的感恩。”
过去的北顺村,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只能依靠“吃饭种小麦,用钱种韭菜”这种单一的模式来生产发展。“以前我们这里都是四五户人家一个自来水取水点,农民用水只能去取水点拉水,用电也很不方便,道路建设就更不行了”,包家树老人回忆着以前的生活状况告诉记者。
自2012年3月16日、17日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来到这里,和村里的群众代表、党员代表、干部同吃同住召开座谈会,从该村实际状况出发提出发展政策。三年来,双联行动的强大力量,使马力镇北顺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出山区农村少有的繁华,使其从名不见经传的贫困村,一举变成了武山当地乃至全省响当当的富裕村、明星村,而这一切都与双联行动紧密相关。
如今的北顺村,一条条崭新的水泥路正在或已经通向偏僻山村,一幢幢别致的红砖灰瓦“小洋房”掩映在绿树旁,颇具规模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设备齐全的村级幼儿园,青瓦、白墙、木门窗的特色民居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像极了一幅优美的画卷。“路修好了,房子建起来了,电方便了,自来水入户了……”这些都是武山县委、县政府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取得的新变化。
“以前你们每年的人均收入是多少?”、“如今相比于过去收入增加了多少?”、“三年来农民是如何现在进行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哪些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多少?”……采访时,采访团的记者们你一言我一言提出了自己关心的问题。
北顺村党委书记刘天绪向记者介绍,自双联开展以来,北顺村紧紧围绕省委书记王三运调研时提出的“围绕一个目标,重视六个结合,制定一个规划,完善两个组织,夯实三大基础”要求,夯基础、培产业、强根本、激活力、转作风、提效能,取得了显著成效。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1950元,较上年增长19.2%。
“以前,我们村人均纯收入只有3260元,到去年底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1950元了,这些都是双联行动的功劳。”刘天绪告诉记者,“当然,我们在抓经济的同时,也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北顺村以前是党总支,2012后升级为村支党委,是天水市的第一家村支党委。升级后的北顺村将基层党建和经济发展进行融合,将制度建在了产业上,目前有北顺蔬菜园区党支部、小微企业园党支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