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纷纷扰扰的各类新闻事件中,有一条显得不太引人注意,那就是关于中秋假期由三天缩短至两天的。按照官方的解释,减少的那一天被国庆节“借”走了,“这样国庆节后仅10月10日(周六)一天需要补班”。
在公众对于每一次的放假天数、时间安排都斤斤计较、争吵不休的今天,这条新闻却意外地没有引发争议。因为别说是春节,即便是国庆,如果有谁胆敢把放假天数缩短一天,便会引发舆论热议。然而这一次,对于悍然压缩中秋假期数之举,公共舆论却显得非常淡定,甚至一些人还觉得这样的安排很好,因为国庆节后可以少加班了,这不能不说是中秋节的悲哀。
要知道,在传统中国,中秋、端午与春节乃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三大节日,不仅流行于中国各民族间,而且还远播日本、朝鲜、越南等汉字文化圈诸国。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在这一天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
然而世殊时异,在现代化、城市化的席卷下,一方面,无论是人口流动的速度还是迁徙的半径,无论是流动人口的数量还是频率,都远远超过从前。工作、求学、结婚、嫁人,任何一个原因或理由都可能让人背井离乡、远离家人;但另一方面,现实中我们看到许多朋友虽然常年客居外地,但对于家乡、对于故国的思念却并不那么强烈,有些甚至在日益淡漠。对他们来说,即便要回家,即便要与亲人团圆,首选也往往是春节,而非千百年来一直以思念、团圆作为核心要义的中秋节。
如此情况下,中秋节究竟是放两天假还是三天假便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事实上,在不少北漂、上漂、广漂眼里,中秋小长假已经与普通的周末没有什么区别了,即便是放四天假,他们也不太可能千里迢迢地回一趟老家,与家乡亲人吃上一顿团圆饭。反倒是国庆七天,或出游,或回家,各项活动早已排得满满当当的,所以一天也不能少,至于事后的补班,自然是少一天好一天。
对此,单纯从道德的角度来指责人们情感上的麻木,对传统的抛弃或许并不妥当,但由此反思中秋节的现代价值却显得很有必要。事实上,无论中外,也不管是中国的春节、中秋还是西方的圣诞节,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保护传统与现代性转型的矛盾和冲突,如何在这两者间实现协调统一,这个话题的思索显然比单纯的抱怨更有意义。(王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