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包头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包头新曙光村“十一”人人捐款要干啥?
 

  原标题:包头市新曙光村修路,村民排队捐款。村民说——干部帮村里修路,有困难不能光让他们扛着

  10月5日,包头市石拐区五当召镇新曙光村热闹非凡,听说驻村干部要帮村里修路,捐款的人们早早地在村委会大院排起了长队,有从地里赶回来的村民、村里出去的年轻人、驻村干部、驻区企业负责人,还有干部、村民的亲戚、同学、朋友,当日就筹集捐款近7万元。截至记者发稿,捐款还在继续中。

  新曙光村的4个自然村全在山区沟谷,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滞后,是石拐区唯一没有通村公路的行政村,也是包头市级“三到村到户”的精准扶贫重点村。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攒点鸡蛋出村卖,走到半路就稀烂。”这是当地广为流传的一条顺口溜。由于交通状况恶劣,经济发展滞后,青壮年大都外出谋生。

  今年,石拐区开始在新曙光村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进入攻坚阶段,包村的石拐区委常委、副区长李海燕领着各部门驻村干部入户摸底。

  “卫生室建起来了,户户通全部安装,吃水用电解决了,危房改造完成了,惠民政策到位了……”新曙光村党支部书记云钢柱说。

  村主任温宽接过话:“村里建成2个合作社,有60多头肉牛和7000多只土鸡,却苦于通村大路崎岖不平,不是被水冲就是被大车压,大家致富还是困难。”

  “是啊,路不通,下一步准备发展山樱桃产业也受阻了。”云钢柱很认同。

  村民们反映最多的问题也是路。再难也不能增加村民负担。10月2日,在石拐区长大的李海燕悄悄在同学微信群发出倡议:我们离开石拐20多年了,大家可知道家乡还有未硬化的通村公路,还有住在危房中的父老乡亲……众人拾柴火焰高,重在有份爱心。

  在外地打工的村民得知这个倡议,主动回来捐款。

  得知这个消息,84岁的老党员胡建义很激动:“干部给村里修路,有困难自己扛着,不和我们说,我们不允许!我1956年入党,我是党员我信党,我不仅要带头捐这个钱,还要带领村民捐!”胡建义老人亲手将300元现金交给工作人员,村民纷纷加入。残疾人许祥在没有固定收入的情况下,捐款1000元;村里的老上访户刘福新在捐助仪式上第一个捐出500元;村民温亮捐了2000元后,父亲温社玺又捐了500元。他说,儿子是儿子的,我的是我的;党员李韫智在外打工,回家探亲,主动捐款500元……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驻区企业古顺园捐款15600元,并准备出资帮助修建村民广场;驻村干部集体捐款1万元;李海燕的微信朋友圈捐款7200元;好心市民、曾经在石拐居住过的张继新捐3000元、张志刚捐2000元、张飞跃捐2000元……

  正在石拐区调研的包头市政协主席程刚和相关负责人得知后,表示尽己所能出资帮扶;石拐区区长张海峰表示政府将出资建路;相关部门表态,全力推进修路工作……

  驻村干部们被感动着:村民的每一分钱我们都将登记造册,用在刀刃上。我们只有加倍努力,等路修通了,再庆功!

  看到这种场景,胡建义老人默默流下眼泪:这么好的干部群众,新曙光村一定能见到曙光!

  而云钢柱却不觉得意外,在“十个全覆盖”实施中,干群关系密切了,群众参与热情越来越高。在村容村貌整治中,村民们投工投劳,有的开着自己的三轮车帮助清理陈年垃圾,有的用自己的工程车挖沙石垫路。在垫路中,3户村民无偿让出猪圈和厕所用地,5户村民无偿让出路边用地……(记者 吕学先)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挂国旗 迎国庆
“复活”的居延海
新生开笔礼
金秋阿尔山
救助受伤鸟儿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额济纳自然遗迹受游客欢迎
乌兰布统草原秋色如画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