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琴巴特尔家的新居。毛凤鸣摄
在阿巴嘎旗东部有一座山,叫宝格达山,蒙语意为“圣山”。山脚下稀疏散落着几顶蒙古包,一座崭新的牧民新居就在其中,这就是当地有名的牧人之家旅游点阿巴嘎艾里,经营它的主人是该旗别力古台镇巴彦杭盖嘎查牧民斯琴巴特尔一家。
走进他家的新居,装修得一点也不比城里的精装楼房差。斯琴巴特尔说:“这是我们家新盖的房子,水电暖齐全,126平方米。政府出资10万元,自己花了13万元。我们一家人住着十分满意,很多外地游客来了都非常惊讶,感慨牧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4年,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过程中,阿巴嘎旗共投资24.1万元,为他家建设了100平方米的暖棚、150平方米的育肥储草棚,打了一眼机井,买了拖拉机、打搂草机各一台。完善的基础设施,不仅提高了他家的防灾减灾能力,也为他家搞多种经营提供了方便。
热情的女主人乌日吉呼邀请我们进屋喝茶,桌上摆着各种奶食品。“这些奶食都是我自己做的,特别纯,还放心,来旅游的人都会买一些,冬天我们还做牛肉干。”边说边让我们尝尝她的手艺。
除了制作传统奶食品外,他家把原来的800只羊卖得只剩下300余只,购进了35头牛。2012年,又投入大量资金引进优良的西门塔尔牛进行品种改良,成为远近闻名的家庭牧场示范户。如今,他家的牛已有100多头。
记者注意到斯琴巴特尔家的电视墙上挂着“家庭牧场典型”“多种经营示范户”“科技示范户”“特色经营示范户”等牌匾,乌日吉呼还拿出了该旗颁发的二星级旅游点的证书,一脸骄傲地说:“我们今年要上‘三星’。”
今年,羊肉价格普遍走低,斯琴巴特尔却信心满满。他说:“从我们家现在的收入结构看,养羊收入只占20%多一点,出栏50余头牛犊的收入占40%到50%。除了养牲畜以外,旅游点和奶食品销售等收入能够解决我们一家日常的开支了。市场不景气,我们家的收入还可以。”
推开一间蒙古包的门,发现里面整齐地摆放着一排书柜,里面摆满了书籍。原来,斯琴巴特尔还是党员中心户,联系着周边12户牧民。他的这个书屋,每个月都要组织大家集中学习一次。(记者 巴依斯古楞)
记者感言
住得舒适了,斯琴巴特尔一家有条件做起了牧人之家旅游,拓宽了增收之路。除此而外,暖棚建设还让他家抛去顾虑,尝试集约化养殖,家里的产业结构得到了更加合理的调整。按照他对自家收入比例的列举,很显然,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取得了初步效益。这一切可喜的变化,都源于“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深入实施。由此可见,对于广袤的草原牧区来说,“十个全覆盖”已经成为彻底解决牧区“短板”的综合性工程,也是在大草原上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具体抓手,更是实现中国梦的最有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