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多、人手缺,城市管理“小马拉大车”如何破局?面对管理力量少、管理办法少、执法保障少、群众理解支持少,城管执法取证难、执法难、根治难以及治理后易回潮、执法时易发生正面冲突的“四少、三难、两易”现状,怎样以全新管理理念适应新形势,不辜负百姓对城市管理的新期待?松山区的做法是,将环境卫生管理、园林绿化养护等城市建设管理领域作为改革攻坚重点,坚持“建管分开、管干分离、先易后难、分类推进”,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在全市率先实行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通过招投标进入到城市管理这一行业,承担起“城市保姆”责任,进而改善了市容环境,提高了工作实效,带来了城市管理的新气象。
松山区建成区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约35万人。自2007年以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该区先后将道路清扫保洁、城市垃圾清运、园林绿地养护、小广告清理、视频监控维护等城市公用事业管理陆续推向市场,初步实现了管理服务的提质增效。到目前,该区新老城区道路清扫保洁面积为791万平方米,其中环卫公司承担649万平方米,占82%;年清运垃圾13万吨,企业每年承担4.7万吨,占36%;城市公共绿地总面积169万平方米,企业园林养护面积达到156万平方米,占92%;小广告清理全部由物业公司承担,实现了全覆盖。
创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该区城管、财政、审计等多个部门联合组成城市管理改革领导小组,通过学习借鉴外地运行模式,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道路清扫、垃圾清运等市场化改革方案,对作业模式确定、运行经费核定、招投标工作把关定向,建立规范的考核奖惩体系,健全各项管理运行机制,保证了市场化作业的连续性、稳定性。科学测算是城市管理市场化的前提。在企业承包经费核定上,松山区本着“成本加合理利润”思路,科学确定保洁面积及用工人数。与此同时,坚持科学修订原则,垃圾清运经费的核定,根据垃圾量、燃油价格都是动态的特点,采取动态核定,年末对经费进行重新修订,从而确保了市场化运作的稳定性。准确选择服务企业是城市管理市场化的关键。该区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逐步完善政府购买机制,向社会公布购买服务项目内容、对承接主体的要求和绩效评价标准,吸引社会广泛参与。按照《政府采购法》有关规定,采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承接主体,与中标企业签订合同,明确购买服务的范围、标数量、质量要求以及资金支付方式、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
监督,合同确保服务优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否成功,行业人士认为有三个标准:一是财政负担是否划算;二是政府监督是否到位;三是企业服务质量是否优质。松山区在不增加人员编制的情况下,以相同的运行成本,增加了十几倍社会管理力量,实现了从一人一岗向一人多岗、一岗专职向一岗多能的转变。据介绍,在以较为理想的价格引进服务后,该区通过对相对较少的执法人员实行统一调度、指挥,改变了各自为政、重复作业、互相推诿的局面,也相应提高了行政效率。在对企业的服务监督上,松山区主要采取契约管理,以合同的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政府投入资金、企业提供服务类别、数量和标准等要素均给予明确规定。在实施过程中,如发现新问题、新情况,政府和企业还可及时通过补充协议,对双方权利和义务加以明确。除了契约外,该区城管部门还结合明察暗访、群众问卷、开展培训等多种形式,指导、督促企业完善内部运作和管理模式,确保契约内容落实。“由于实行绩效公开、考核公开、竞争公开、末位淘汰,我们要取得竞争优势,就要想出更多新点子、新办法,提供好优质服务,让政府放心、让群众满意!”一位企业负责人如是说。(驻站记者杨丛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