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产业是我们幸福的保障”
——来自乌兰察布市“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一线的报告
“要不是‘十个全覆盖’,我也不敢投入这么大!”
距黄花沟风景旅游区约15公里,卓资县巴音锡勒镇十股地村村民刘明的顺发农家院开张已经1年多了。“去年听说我们这里也要实施‘十个全覆盖’,我感觉这是一个大好的发展时机,就投资400万盖了这个农家院。要不是‘十个全覆盖’,我也不敢投入这么大!”刘明说,“没有农家院之前,我们全家收入2万多元。现在有了农家院,旅游旺季就接待了300多人,收入一下了上到70万元。”
正说着话,有顾客上门来订饭。“去年农家院开张,能住能吃能玩,还物美价廉,我们很喜欢到这里聚会。”这位顾客对农家院赞不绝口,“十个全覆盖”工程给村里建了文化活动室,游客游完草原就到活动中心和村民一起唱、一起跳,体验草原文化的魅力。
作为“十个全覆盖”工程示范村,十股地村因与辉腾锡勒草原相连,除发展以小麦、马铃薯、胡麻、玉米为主的种植业外,以旅游、餐饮为主第三产业成了该村的主打产业,农家院就是代表。村民赵晓说,“农家院带动了村里人在自家门口打工,带动了村里的种养殖业。农家院用的都是自养的鸡、羊,是纯天然绿色食品。”
“夏天最忙的时候雇20多个人,现在也有十几个人。我准时发工资,村里人愿意来我这打工。”据刘明介绍,他的农家院里有17个蒙古包,不收包费,游客吃完饭可以随时在蒙古包里休息;还有3间独门独户的小院,游客可以在村里买菜、买肉自己做饭吃;明年农家院还将建设游泳馆,那时当地村民的收入翻番不成问题。
“我富了,可乡亲们呢?”
在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壕赖村有一个人尽皆知的好去处——富民农庄。在壕赖村村民的口中,这些特色富民产业,全靠一个人——总经理乔屹基,他就是壕赖村致富的一大“宝”。
乔屹基9岁丧父,家里的日子穷得揭不开锅。不得已,乔屹基16岁就离开家乡到外边找生计,希望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一家人的好日子。多年后,乔屹基利用当时全国煤炭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白手起家、抢抓机遇,腰包鼓鼓地衣锦还乡。
“我富了,可乡亲们呢?”看着还不算富裕的乡里乡亲,乔屹基却轻松不起来。 自治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后,乔屹基的心里更踏实了。他说:“我们村之前就有了便民超市、卫生室、文化活动室,这次政府又把所有的房屋都进行了改造,还修了油路、安了路灯、通了自来水,跟城市感觉一样。特别是通了油路,来我们庄园的客人越来越多。”
乡亲们手里有了钱,乐开了花,但他并不满足。他琢磨着不能光指着那些马铃薯挣钱,要想真正让村里富起来,让乡亲们挣上大钱,还得进行产业转型,提档升级。于是,2013年他开始转型做旅游产业,投资7000多万元着手盖起了富民农庄,山庄集接待服务、田园观光、生态养殖、水上娱乐、传统作坊、民俗文化、度假养生7大功能区为一体,仅农庄果园就建成高标准温室大棚132栋、简易大棚106个,栽种了鲜桃、李子、杏、樱桃、草莓、红枣、桑葚、人参果、火龙果等几十种水果,吸引了区内外游客纷纷来采摘。
现在,东壕赖村已经有50多户外出的村民返回村里居住,村民的人均纯收入今年预计能达到15000元。
“争取让全县的人都富起来!”
走进卓资县梨花镇狮子沟村聚源养殖农民合作社,一排排整齐的猪舍展现着这理的养殖规模——20000头。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过程中,卓资县将扶贫与“十个全覆盖”工程结合起来,帮助村民增收。通过帮扶,有力提升了村民主动创业的积极性,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十个全覆盖’让村子更美了,我们在县里的号召下进行帮扶,就是争取让全县的人都富起来。”狮子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志强说,“我们免费给农户发仔猪,并提供养殖技术。如果仔猪不小心死了,我们还会免费再发。”
去年,“十个全覆盖”工程开始,李志强组织278户农民成立了聚源养殖农民合作社,总投资2100万元,建设养殖基地87亩,猪舍1.4万平方米,引进英国大月克夏和瘦肉型良种猪。现有后备母猪500头,大小商品猪6000头。
“农村猪肉一般腊月才能吃上,想要一年四季都吃到,就得大力发展农户养殖,我们在5年之内免费发放仔猪。”李志强说。
“今年合作社一共免费给全县的1000多农户发放了2000多只仔猪。农户自己卖猪肉比养猪场卖的零售价高2至3倍,按照今年的行情,每个猪能挣1500块钱。”说起未来的发展,李志强信心满满,在合作社富起来的同时,希望帮助全县村民脱贫致富,并推进全县养猪产业形成规模。
“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卓资县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项目。“今年年初定下任务,每个乡镇都要发展1—2个产业。这些产业就是我们幸福的保障。”李志强笑着说。(驻乌兰察布市采访工作组记者 张轶敏 单奕韬 张慧玲 阿格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