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呼和浩特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呼和浩特1368个村明年实现“十个全覆盖”
 

  2016年是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攻坚之年、决战之年。按照“三年改造完成,一年完善提高”的计划,呼和浩特市本着提早安排、提前动员、赶早动手的原则,组织市、县、乡、村四级党政一把手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上千人,于10月27日召开了全市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动员大会,确保完成1368个村“十个全覆盖”建设任务,完成符合生态(扶贫)移民条件的1170个村建设任务,坚决打赢2016年“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决胜战。

  原标题:1368个村明年实现“十个全覆盖”

清水河县城关镇祁家沟村新貌。彭晓明  摄

  不搞千村一面实现各美其美

  “……确保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在动员大会上,诗一般的语言引起了共鸣,道出了众人的期盼。

  如何守得住乡愁?呼和浩特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工程实施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村制宜,不搞瞎指挥、不搞强迫推进、不搞形式主义、不搞一刀切,自愿、分类、有序、稳妥推进。

  把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贯穿始终,变“要我建设”为“我要建设”,真正使农民成为工程的建设主体、管理主体和受益主体。在编制规划、制定方案、实施工程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以村为单位建立各项工程台账,以户为单位建立明白卡,做到一村一表,一户一卡。

  既不能搞豪华版新农村,也不能搞没人住的“鬼村”。呼和浩特市坚持科学合理规划,分类有序实施,对未实施的行政村所在地村与沿路沿线两侧未实施的所有村都要进行建设。在行政村所在地村和规模较大、常住人口较多、集聚能力强的自然村要按照“一改、四通、五化、六有”的标准,抓好危房改造,实现通路、通电、通水、通信,硬化、美化、亮化、绿化、净化,有保障、有阵地、有学校、有卫生室、有文化室、有便民超市。在村庄规模较小、常住人口较少、居住分散的自然村主要实施危房改造、街巷硬化、安全饮水工程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对不搞移民搬迁的较大自然村也要按照“十个全覆盖”的要求抓好建设;快速路以内、大青山前坡未能实施“村改居”的城中村城边村,按照“城市融入型”纳入棚户区改造范围;地处偏僻、生态脆弱,常住户20户以下的自然村,采取集中、插花、自主安置等方式开展扶贫生态移民。无论是按照较高标准建设的村,还是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建设的村,都将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保留乡村风貌,不搞千村一面、确保实施村“各美其美”。

武川县圪顶盖村村民在大棚里采摘木耳。

  单项推进转向综合发展

  “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以来,呼和浩特市通过与产业发展结合,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和后劲,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如今,土左旗兵州亥村、上十里坡村发展奶牛养殖、蔬菜种植、林果经济、大葱种植等特色产业。托县依托黄河一溜湾独特的自然资源发展葡萄种植、休闲采摘、农家乐产业。清水河县一间房村、三十一号村将生态移民项目区农民集中在一起发展蔬菜种植和肉羊养殖产业……

  2016年,呼和浩特市把“十个全覆盖”工程与产业发展、精准扶贫、农村改革、精神文明建设、培养职业农民结合起来,使“十个全覆盖”的实施由“单项推进”逐步向“综合发展”迈进。特别是将下大气力抓好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引导农民挖掘好各类资源,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推动形成农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

  “已经形成产业的要在做大做强上做文章,还没有形成产业的要千方百计培育和发展产业,特别是每个旗县区要抓好30多个示范村的产业发展。”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那顺孟和说。呼和浩特市还将拿出5亿元用于扶持产业发展,通过发展产业来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对于一个城市来讲,3分在建、7分在管,作为农村也不例外。路修好了,院子也干净了,会不会几年后,又垃圾粪便遍地?村庄的管护问题日益凸显。

  今年,呼和浩特市财政投入500万元,选择100个村作为试点,每个村投入5万元,配备两名专职管理人员,实施环境卫生等各方面管理,探索积累经验并逐步推广。

  2016年,呼和浩特市财政将再拿2000万元加强后续管理,今后市财政还将开列专项资金予以支持,逐步建立农村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县、乡、村切实抓好村庄后期管理,定期清运处理村内各种垃圾,严格清理各种违法违规的私搭乱建,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村庄管护长效机制,不断巩固和提升“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成果。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李珍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电供暖
胡杨秋色
蒙古国商品在首届...
聚焦首届中蒙博览会
秋意浓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探秘大自然
醉美深秋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