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驻进”老百姓心里——来自乌海市“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一线的报告
让农民与互联网接轨
走进千里山镇新丰村,一座座新砖房,整齐划一,天然气、暖气、给排水全部入户,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幼儿园、卫生室、便民连锁超市,垃圾转运站和公厕等环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在刚刚投入使用的综合服务楼内见到王旭时,这个80后小伙儿正在“三农”服务中心的“云农场”帮村民销售葡萄,王旭是千里山镇党办副主任,现在是新丰村的驻村干部。“我当过大学生村官,知道该为农民解决什么,‘十个全覆盖’工程让村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和城里的距离缩小了,增加农民的收入就成了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
新丰村是以“十个全覆盖”工程为契机,借助乌海北铁路物流园项目建设,实施整村搬迁的新建村,村里以种植葡萄、玉米、小麦、葵花等为主,王旭认识到仅仅靠这些传统种植不会给农民增加多少收入。“我们村里实现了网络全覆盖,现在倡导农民实行订单种植,利用互联网通过电商平台与企业签订合同,企业需要什么,我们种什么,等到收获时企业以合同价格收购,避免了市场风险,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我们现在买籽种、化肥、农具,全部是让三农服务中心网上订货,既能帮我们筛选把关、又能团购优惠;种什么、种多少全听三农服务中心的,种地省心多了。”前来咨询蔬菜种植订单的村民李树梅高兴地说。
“有啥不懂的,就给我打电话。”王旭告诉李树梅。这边刚完成订单,王旭又开始着手联系有意向入村的企业,“现在村里年轻人大多数都进城务工了,村里留下的就剩中老年人了,我们通过孵化项目,提供创业贷款、就业岗位、技术培训吸引年轻人到农村创业,为农业发展输注新鲜血液。”说起孵化项目,王旭满是激情,在他们的努力下,已经吸引来榨油厂、稻谷加工厂、面粉厂3家企业准备入驻。
在联系过企业后,王旭又开始关注三农服务中心的装修,因为房间不多,但是划分的功能区域不同,担心工人们搞错了。“这个地方以后是村里服务三农的重要阵地,很多项目洽谈、村民培训都要在这里完成。”
凡事儿都想到农民前面
进村见到刘占林时,他正在联系企业销售村里的葡萄,村里还有2万多斤葡萄没卖出去,这让他有点儿着急。
刘占林在今年8月份,当选海南区西桌子山办事处赛汗乌素村“第一书记”。此前,他是这个村的驻村干部,因为对村里的情况了如指掌,村民们大事小情都要找他,就这样驻村驻成了“第一书记”。
“三四月不抹房,六七月骂龙王”,这是以前赛汗乌素村村民对老房子的描述,由于村里多数房子都是柳椽子屋顶,很多房顶年久失修漏雨严重,“‘十个全覆盖’工程开始后,村里要把老旧屋顶全部换成混凝土浇筑屋顶,并搭载钢结构,加装保温防水层,彻底解决老房子夏天漏雨,冬天漏风的状况。因为改造需要自筹一部分钱,开始很多村民不相信这是真事,都不愿意改造。”刘占林指着村里一排排红屋顶说,为了让村民都理解“十个全覆盖”工程,挨家挨户上门给村民宣传政策。刚开始村民不理解,说得口干舌燥了,村民连杯水都不给喝。
“做出来打个样,用事实说话。”刘占林说,和村委会研究后,决定先改造有意向的村民的房子。几个月下来,看着崭新的琉璃瓦屋顶、漂亮的外墙保温、入户到家的排水,村民都争着让改造房子。“对村民做工作要有耐心,要让村民看到实效,工作就好开展。”
村里铺的水泥路刘占林每天都要走上几回,看到村民出村时脚不沾泥,回村时却总要带些泥土,刘占林发现村南头通往庄稼地里的路,因为不适合水泥路面,所以还是原来的土路,一下雨路面就成淤泥了,村民去地里干活很不方便,总能带点泥土回村。刘占林咨询了交通局,得到答复是最适合砂石路。随后,他就找到附近的道路建设企业,希望能帮忙把村口这条路给铺上,很快一条3公里的砂石路就铺成了。
“凡事都想到老百姓前面,答应的事一定办到。”刘占林谈驻村工作的经验时说。
专门给居民办“小事儿”
当采访组一行进入乌兰淖尔镇泽园社区时,广场上正在举办社区文化艺术节,悠扬的琴声、欢乐的笑声、热烈的掌声,汇集成幸福的乐章。
而在社区活动室内,康秋菊一边听两位居民反映问题,一边仔细记录着,外面热闹的声音丝毫没有影响到她的工作。
康秋菊是这个涉农社区的驻区干部,她又是乌海市乌达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她的手里总是拿着一本民情工作日志,里面记录着她负责的社区内94户人家所反应的各种问题,走访中发现新的问题,都要马上记录。翻开康秋菊的民情工作日志,从自来水管跑水,到村村通电视信号不好、从老人社保问题,到孩子上幼儿园、从院墙粉刷,到房顶翻修等各种问题都一一记录。
“很多居民对‘十个全覆盖’工程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就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康秋菊介绍,她到社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走访,了解居民的实际困难。然后,根据各家不同情况解决问题。“解决的问题对我们来说也许就是小事儿,对他们来说却是大事情。”康秋菊说。
社区居民顾兴荣家的房子被4月份发生的地震震出两条裂缝,老人总担心房子会不会倒塌,康秋菊走访中了解后,马上反馈给住建部门,在进行专业评估后,工作人员用两块钢板固定住了裂缝。像这样的问题,她在走访中发现了3户,她请住建部门对社区内的房子进行逐一筛查。
康秋菊把民情工作日志中未解决的问题都做了标注:因为什么没解决,反馈单位的意见。“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沟通反馈,但是居民们都在等着结果,你不给予回馈,就会让居民失望。”
“王大爷,你家门口的路下午来工人铺砖。”康秋菊走进67岁的王希义家,来答复老人反映的问题,像这样的走访、回访,康秋菊每天都要走上几回。 “刚开始居民们对我们缺少信任,就只是发发牢骚,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把居民的小事儿一一解决,居民开始积极反映问题,到现在已经开始提合理化建议,为这个社区的长远考虑,这就是老百姓对我们最大的认可。不一定要办多少大事,能够实实在在给社区居民解决实际困难,从小事儿做起,积少成多就是办了大事。”康秋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