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担当尽责苦干实干全面完成“十个全覆盖”工作任务
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是当前农村牧区“三项重点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锤炼考验各级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试金石”,我们必须担当尽责,苦干实干,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答卷。
深化认识,把全面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变成更高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思想决定行动,只有更高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才能在全面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上有更高的行动自觉。近2年的工作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
“十个全覆盖”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最具体的行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指出,要顺应农牧民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帮助农牧民从物质上到精神上都把日子过得更加红火起来。“十个全覆盖”每一项工程都切准了当前农村牧区特别是农牧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农牧民的日子过得更加红火起来最具体、最实在的举措,是农牧民最赞成、最欢迎的行动。与此同时,农村牧区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将进一步夯实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产业基础;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强化将更能够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引领农牧民过上幸福生活。实践证明,只要抓住“十个全覆盖”这个“牛鼻子”,我们就能让农牧民的日子过得更加红火。
“十个全覆盖”是农村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现实的要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牧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目前,农村牧区仍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最大短板、最大难点。“十个全覆盖”工程是第一次最系统、最全面地补齐农村牧区发展短板、解决农牧民生产生活问题的民生工程,建设“十个全覆盖”工程,通过集中时间、集中力量、集中攻坚,大幅度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为农村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与此同时,农村牧区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使农牧民致富奔小康的物质条件更加丰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强化让基层干部能够更好地带领农牧民过上幸福生活。实践证明,只要抓住“十个全覆盖”这个“牛鼻子”,我们就能够带领广大农牧民如期步入小康社会。
“十个全覆盖”是经济新常态下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十个全覆盖”工程、环境综合整治、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工作,能够有效拉动县域投资,扩大农村牧区消费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条件下可以为县域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有力支持,为农牧民增收致富提供更好的渠道。与此同时,农村牧区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有效推动农村牧区深化改革,进一步夯实农村牧区发展的产业基础;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加强也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实践证明,只要抓住“十个全覆盖”这个“牛鼻子”,新常态下促进经济发展的办法、措施就会更加全面有效,农村牧区发展动力、活力就会进一步增强。
“十个全覆盖”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固本强基工程。“十个全覆盖”工程让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有事谋、乡村两级干部有事做,在推进过程中和老百姓坐到一个炕头上商量如何实现“十个全覆盖”,在与老百姓共同劳动中谋划如何推动产业发展,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十个全覆盖”工程让干部脸晒黑了,让农牧民得到了更多实惠,农牧民真心地欢迎这项惠民工程,由衷地感谢各级党组织和干部,这是许多年来少有的巨大变化。实践证明,只要抓住“十个全覆盖”这个“牛鼻子”,基层党组织作用就能充分发挥,阵地就能更加稳固,就能更加夯实执政基础。 “十个全覆盖”是锤炼考验干部的重要平台。市旗乡村四级干部全身心投入,集中精力全面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基层党组织建设“三项重点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各级干部对“十个全覆盖”的重大意义认识更为深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持续增强,为民办实事的情怀不断深化,做群众工作的办法措施更加务实,践行群众路线更加自觉主动。实践证明,只要抓住“十个全覆盖”这个“牛鼻子”,我们就能更好地锤炼考验理想信念、为民宗旨、群众工作本领,建成一支忠诚、干净、有担当的干部队伍,让“十个全覆盖”工程真正取得最大效果。
苦干实干,把全面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变成具体工作行动和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
2014年以来,按照自治区部署要求,我们把“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民生保障方面最大的政治任务,强化组织领导,突出规划引领,坚持分类指导,注重统筹结合,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加强工程资金管理、质量管理、后续管理、自我管理,全力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2014年,完成266个行政嘎查村“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任务,2015年计划完成300个行政嘎查村建设任务。截至目前,全面开工自然村2792个,占5584个自然村总数的50%,完工2349个,占自然村总数的42%;今年以来完成投资58.9亿元,达到年度计划投资额42亿元的141%。到今年年底,行政嘎查村将累计完成3年计划总任务的80%;全面开工自然村3350个,完工自然村2860个,完成投资72亿元。
9月以来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巡回观摩检查活动,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与自治区要求、人民群众期望、兄弟盟市工作和我们自己定的目标相比,我市的“十个全覆盖”工作还有很大差距和不足。近期,我们一方面到呼市、包头等地考察学习,另一方面召开工作动员会议,按照自治区关于“十个全覆盖”工程向较大自然村延伸的要求,对“十个全覆盖”工作再动员、再部署,调整思路,完善措施,加大力度,力争全面完成工作任务。
一是明确任务范围时限。从鄂尔多斯实际出发,把居民相对集中、常住人口在30户以上的自然村确定为较大自然村,进行全面覆盖。同时对常住人口30户以下、居住分散的自然村,由旗区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实施,最终实现全覆盖,确保不落一村、不漏一户农牧民和特别小的村的特别困难户。到今年年底,已经开工的工程,至少完成工程量的50%,具备条件的全面完成;没有开工的,做好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到明年上半年,完成“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基本工程量;到明年9月份,重点强化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村内公共区域绿化美化亮化、后续管理和乡风文明建设等工作,提升综合成效;到明年年底,基本完成“十个全覆盖”任务。到2017年上半年,查漏补缺,全面完成“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任务。
二是强化当前重点工作。抓好今冬明春工作,是明年底前基本完成工程建设的关键所在。为此,今冬明春我们突出抓好9件事。“谋”,提前谋划好明年工作。“定”,把谋划好的事定下来,把工作责任和政策标准定下来。“训”,培训好驻村干部。“进”,组织干部进村入户宣传发动群众。“拆”,拆除无人居住破房和破墙烂院。“清”,清理村庄“五堆”。“备”,准备好明年开工需要的工程队、材料等。“植”,植树绿化。“统”,把各项工作统起来做,确保取得综合效果和叠加效应。
三是强化规划先行和分类指导。坚持规划先行,做到一村一规划、一户一张图,切实用规划指导各项工程节约高效推进,不花冤枉钱,不走冤枉路。坚持分类指导,在地域类型上,分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工矿区、禁止开发区、沿黄渗漏区分类指导、分策推进;在村庄类型上,分旧村改造型、集中新建型、分散居住型、城郊型、乡政府所在地型、集镇型分门别类强化指导。
四是强化配套政策。根据当前工作推进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进一步完善全市“十个全覆盖”工程相关政策,对危旧房改造、街巷硬化、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程以及后续管理、村庄整合等建设标准及政策补贴等予以明确。同时,对工矿区、禁止开发区“十个全覆盖”工程专门制定出台政策措施;对农牧户自主实施的棚圈建设、院墙维修、院内硬化等,给予适当财政补贴。这些政策措施,极大地提振了旗区、苏木乡镇加快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的信心,充分调动了老百姓参与“十个全覆盖”工程的积极性,保障和促进了“十个全覆盖”工程的顺利实施。根据工程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我们将继续对有关政策进行细化完善。
五是强化因地制宜。根据鄂尔多斯农牧民居住分散的实际情况以及禁止开发区、工矿区等区域特征,出台政策鼓励引导村庄相对集中建设、公共服务集中配套,减少建设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立足区域特点,在房屋改造、棚圈建设、环境整治、整体效果等方面突出特色。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确定进村入户道路和街巷硬化,保障村民畅通出行。
六是强化改革创新。鼓励旗区、苏木乡镇在推进“十个全覆盖”过程中,结合农村牧区深化改革工作,着力在资金捆绑使用、土地流转促进村庄整合、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工程建设与后续管理等方面大胆探索和创新,以创新促进度、出亮点。
七是强化质量监管。出台《工程质量管理办法》,派驻工程质量监督小组,全程参与项目决策论证、施工建设、安全质量监督和竣工验收各个环节,确保建成优质工程、放心工程。实行工程质量终身问责制,凡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严肃追究有关领导责任。八是强化后续管理。市级层面出台了《全市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后续管理办法》,旗区制定具体细则,市旗乡三级共同承担后续管理费用。结合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不断强化村民自我管理意识,统筹做好资金监管、环境整治、乡村治理、工程管护等各项工作,确保让老百姓长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