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人物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茅盾文学奖提名者:路远
 

  百善孝为先。襁褓中就和父亲分别的路远,成人后,并没有忘记他的生父。1977年,他20岁时,在河北逐鹿的老家,找到了刚刚释放出狱的父亲。从此,再也没有断了联系。逢年过节寄钱,定期上门看望,直到2000年父亲去世。他为生父养老送终的事,常常为同事们所称道。

  1982年,内蒙古电视大学第一届招生,在500名考生中,路远名列前茅,如愿以偿考上了他喜爱的中文专业。

  3年的专科学习,系统接受了中文专业知识的教育,他酷爱文学的外在表现,是他翻烂了所有的文科教材。1984年,路远的小说在自治区以及全国的文学刊物上陆续发表。1988年,他出差到北京,得知北师大联合鲁迅文学院要办一个研究生班,已经小有名气的路远被破格录取。与邓九刚、莫言同班。1991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同年应聘内蒙古文联的签约作家,1993年,文联有了编制,在《草原》文学月刊做小说编辑。

  爱好激发出智慧,爱好趋动着成功,路远的文学创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生活土壤孕育的文学成就

  生活乃文学创作的源泉,应该是一条永恒的真理。路远铺满鲜花和赞誉的文学艺术创作之路,就是时时亲吻生活沃土的结晶,他以植根于内心的修养和散发于外在的勤奋,为文学艺术的这一真谛做了最生动的佐证。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路远的成就当是这一论述的生动诠释。

  路远是一位高产作家,有“草原上来的老黄牛”之称。他的作品见证了“老黄牛”的精神和品格。先说数量吧。从1984年算起,迄今为止,他发表长篇小说8部,中篇小说30多篇,短篇小说50篇左右,此外还有报告文学、文学评论、散文、随笔,等等,总共约500多万字。

  再看他起步之初就对创作质量的不懈追求。从1984年开始,路远在全国各文学期刊上发表小说。有的小说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如《神汉》《在马贩子的宿营地》《荒原,延期的婚礼》;有的改成了广播剧、广播小说,如《红马鞍》《母亲碑》等;有的改成了连环画,如《祭火》;有的被全国各种优秀选集、文集所选载;他的作品被国内名声赫赫的评论家多有点赞。他两次参加全国青年作家代表大会。内蒙古文联召开“路远作品研讨会”,老作家敖德斯尔、扎拉嘎胡、冯岺植等出席。远在北京的蒙古族老作家玛拉沁夫对他寄予了关注和厚望。

  不久,路远以实力派作家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作家出版社编辑出版“文学新星丛书”时,一年仅从全国选4位成绩斐然、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在第四辑上就有路远的《在马贩子的宿营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根据这一小说拍摄了一部电视剧《西热图传说》,于1988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1989年,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办的首届“文艺学文学创作研究生班”,当时被戏称为中国作家的“黄浦一期”,从全国各地选了10多位有成就的作家参与,如:莫言、毕淑敏、余华、刘震云、迟子建、王树增、邓九刚、叶文福、岛子等,路远被选入其中学习。从此步入文学名家行列。

  多年来,路远的小说几乎在全国各大文学刊物上都占据了重要位置,《当代》《十月》《人民文学》《青年文学》《上海文学》《北京文学》《天津文学》《萌芽》《作家》《小说家》《青年作家》《山西文学》《河北文学》《时代文学》《奔流》《草原》,等等。最有权威的几家选刊几乎全部选载过他的作品。文摘类的刊物,诸如《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新华文摘》等都摘登过他的佳作。其中《作品与争鸣》曾经破例用了几乎整整一本刊物来选载他的小说《乐园》……全国著名的评论家悉心研究评论他的作品,其中有曾镇南、孙武臣、李陀、何镇邦、雷达等等。文学评论界大腕的介入,为路远的成功之路助力加油,铺设通衢大道。

  扎根乡土,源头活水,精品力作,赢得了文学界的赞许,自然也迎来了接踵而至的各类奖项。我们不妨列个简单的单子,数数路远的家珍。

  重头奖项有:广播剧《母亲碑》1995年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长篇小说《阳光灿烂的季节》获内蒙古2014年“五个一工程奖”(最佳图书);短篇小说《在马贩子的宿营地》获索龙嘎奖(1987年-1988年);中篇小说《神汉》获索龙嘎奖(1993年—1995年);曾被评为内蒙古十大青年作家艺术家(1989年),总计约有10多项。其他文艺单项奖就更多了。主要有:小说《险闯乌乎森山谷》1985年获上海“萌芽文学奖”;小说《祭火》1985年获《草原》文学获。小说《在马贩子的宿营地》1986年获“青年文学奖”;小说《神汉》1997年获《当代》“大科技杯文学奖”; 1985年“草原文学奖”;电影《冰上小虎队》2002年获“华表奖”;2007年光线传媒第一届全国电视剧大奖最佳编剧提名。2004年与“大陆优秀编剧团”出访台湾;2005年与影片《珠拉的故事》主创人员一起参加日本福冈亚洲电影节,总计有几十项。路远的文学艺术之路,言其鲜花掌声相伴,诚不过分。

  2014年是路远创作的丰收年。他的两部长篇小说前后出版发行。长篇新作《红狼毒》(上下卷,约50万字)经过两年多的创作,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小说列入“草原文学重点作品创作工程第三辑”。作品问世后反响热烈。“作家网”对路远进行了专访,“作家在线”对《红狼毒》进行了宣传,《文化艺术报》于2014年10月31日用整版的篇幅对小说进行了介绍推介。国内最有权威的《文艺报》于2014年12月3日也用了大半个版面对小说进行了介绍。此外,“中国观网”2015年3月6日登载文章《路远,草原文学的歌者》,对《红狼毒》及作者进行了全面介绍。“京东商城”约有30多家网上书店热卖小说,成了为数不多的小说畅销书。随即,有数位影视制作人表示了购买影视版权的意向。同时,作家出版社面向全国进行小说影视版权的拍卖。

  另外一部长篇小说《阳光灿烂的季节》,是与乌海一位作者合作完成的。小说以强大的主旋律气势,塑造了一位新时期领导干部马光荣,通过他到某矿务局上任的故事,映衬美好的“中国梦”。这部小说获2014年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这一作品在文学界的影响与日俱增,我区著名老作家哈斯乌拉撰写文章予以力荐,文化名人邓九刚对这部小说给予高度的赞扬和评价。

  目前,路远正在创作的长篇小说《布里亚特女裁缝》又被列入了“草原文学重点作品创作工程”,同时,内蒙古电影集团发出邀请,特约他创作一部30集电视剧《我的乌兰牧骑》,作为自治区成立70周年纪念的献礼项目,他自己选题创作的献礼刊目《少尉与牧羊女》已经收笔。路远的作品已经成了内蒙古文学界对外宣传的一张张名片,路远本人已是新时期内蒙古文艺园地的一面旗帜。

  顺应时代潮流的艺术追求

  时下,由于社会读书风气的萎缩,以书籍形式面世的文学作品同样面临着挑战。新形势下,路远的艺术才华指向,迎时应势,触及到了影视领域。除了他的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面向更广阔的群体传播外,他本人也加入了影视剧的创作行列,而且成就斐然,为广大观众和影视同仁所瞩目。

  路远的影视作品,与他的文学作品一样,脍炙人口,抢人眼球,让人一睹难忘。如《京华烟云》《上海风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以及古装剧《快嘴李翠莲》《厨子当官》《跃龙门》《七品钦差刘罗锅》等;他创作的电视剧总共约有300多部集。首届中国电视剧风云榜评选,他就被作为最佳编剧获得提名。

  2007年,中央电视台和吉林市电视台联合拍摄了一部反映女青年志愿者的27集电视剧《静静的白桦林》,由路远编剧。这部电视剧由央视一套在奥运开幕之前作为重点剧目,在黄金时段播出,反响非常热烈,收视率创主旋律影视作品新高,荣获了当年的“飞天奖”一等奖。路远参与创作的30集电视剧《西口长歌》也被国家广电总局列为重点推荐的最佳电视剧。电影《珠拉的故事》不但在国内得了若干奖项,而且参加了日本的亚洲电影节,受到日本观众的一致好评。五集广播剧《母亲碑》,以草原上一个蒙古族母亲抚养五个上海孤儿为题材,讴歌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水乳交融的一往深情,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品奖,为自治区争得了荣誉。此后,路远又将这个故事改编为电影剧本,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为《金色的草原》,很快在全国上映。

  路远的成就,无疑与他热爱生活、根植乡土、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思想情操密不可分。这里,一个例子便可雄辩的证实。去年,为了创作30集电视剧《鄂尔多斯风暴》的剧本,他深入鄂尔多斯体验生活,前后去鄂尔多斯多达10几次,足迹遍及伊金霍洛旗、乌审旗、鄂托克旗、准格尔旗及东胜等地。在伊金霍洛旗的一处偏僻之地,他一住就是半年之久,艰苦的生活环境,独自生活思考的巨大孤独,他都默默地忍受了。潜下心来,精耕细作,直到创作出全部的文学剧本。目前,此剧已在央视等待播出。

  从文学殿堂步入影视天地,路远经历了转型磨练的洗礼。他的影视成就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也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2005年,他被中国传媒大学聘为“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硕士生导师”。2014年,被内蒙古电影集团聘请为“内蒙古电影集团影视剧专家评审委员会成员。”影视界已经为路远备下了一把名人嘉宾、乃至导师的交椅,路远又站在了新时代文学艺术创作的前沿。

[责任编辑 魏莉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电供暖
胡杨秋色
蒙古国商品在首届...
聚焦首届中蒙博览会
秋意浓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探秘大自然
醉美深秋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