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人物面塑

寿星面塑
吃货:快到碗里来
那种俗称面花、礼馍、花糕的面塑食品,在我国豫东地区称为“蒸花馍”,而豫西地区早年叫“窝窝花”,建国以后改称“糕花”,在河南的广大地区,最普遍的称呼是“捏面花”。
以糯米面为主料,加上颜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面塑作为民俗节日中的馈赠、喜庆和装饰等物品,在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嬗变,已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汉代,人们就把面粉制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1340多年的历史。南宋时《东京梦华录》中详细记载了当时制作、出售各种面花艺术和民间习俗的情况,其对捏面人的记载为:“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
而明代的《宛署杂记》中还记录了南阳一带农村每年的农历正月,为了祈祷来年的粮食丰收,便用面粉制作成各种面食品,除了相互赠送外,还将这些面食品挂在田间,以犒劳天地之神。
不过,明代的面塑终究慢慢脱离了食用,逐渐演变成单纯的艺术形式。直至近代,面塑艺术已然包罗万象,而且经过面塑艺人长期的摸索,原料也采用面粉或经过加工配置的复合软陶质材料,使得现在的面塑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为收藏欣赏提供了绝好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