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讲述草原上的故事
内蒙古日报社 赵双喜
此次获中国新闻奖的作品《苏尼特牧民:赶着羊群上天猫》,是我和乌日图老师合作采写的。
2014年12月18日,我们深入锡林郭勒盟牧区发现了这一新闻线索后,连夜赶到地处中蒙边境的苏尼特左旗,采访旗领导、有关部门、企业和牧户。亲眼目睹了新闻事实的发生,并拿到权威数据,写下了具有重要新闻价值的作品。
这一作品用生动的事实报道了世世代代在草原上生活的牧民,在政府引导下,转变思想观念和经营方式,采用耳标、二维码溯源认证和显示地理标志,运用网络优势,让全国消费者认可并放心食用纯天然、无污染苏尼特草原羊肉的新闻事件。
报道通过内蒙古日报社的全媒发布,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尤其对当地政府的工作、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牧民的养畜积极性,都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并对有效遏止羊肉价格走低的势头起到了有力的舆论引导作用。许多客户主动与苏尼特左旗有关方面联系货源订购,使牧民的牲畜出栏数和收入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广袤的草原和勤劳的农牧民是我们新闻报道的主角,我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下了内蒙古的发展、变化和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多少次的采访经历和历练,使我的思想日臻成熟、思考更加理性。
“理论水平和政治敏锐性,是一名新闻工作者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保证”,我一直记得大学老师讲过的这句话。多年辛勤的付出,我采写的14篇作品先后获奖。
曾有朋友这样问我:你当记者这么多年,依然激情满怀,这个职业最让你迷恋的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是“情”。
用激情务实的一线报道,为草原和牧民喝彩,为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抒怀,向世界讲述草原最精彩的故事,是我作为党报记者的职责和使命。
脚踏大地不忘初心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陈冰凌
2014年春节前夕,我接到台里的任务,采访包头市东河区北梁的棚户区搬迁改造工作。
2013年,北梁已经成为媒体的焦点。2014年再访北梁,还能采出新意吗?带着这个行前最大的困惑,我们来到北梁棚改火热的现场。
不到一年的时间,北梁棚改创造了诸多奇迹:日均搬迁安置居民216户、1年的搬迁安置居民量超过前10年的总和,搬迁安置工作无一起群体性事件和恶性治安事件,我们初步找到了这次报道的落点:打开北梁奇迹的问号。
北梁棚改在领导机制上有创新——北梁首创的“三级包联”工作机制,在基层组织上的创新——支部建在片区上,在提供法律制度保证上的创新——检察官、法官工作站进驻征拆现场……正是这些智慧创新,助力北梁棚改高效拆迁、和谐拆迁。我们把采访中的新发现和散落在一年来北梁各类报道中创新点集纳、梳理,一个关于北梁群众工作法的脉络逐渐清晰。在新的观察维度下,北梁群众工作法这条脉络最终在报道中完整展现,也使这篇再次聚焦北梁棚改的作品有了新的价值。
我们似乎找到了行前让人困惑的答案,北梁群众工作法被确定为这次报道的主题。
有人说,拆房子是最难的工作,让群众满意也是最难的工作。这两件难事儿,在北梁棚改中都得到圆满解决。如果说北梁的法宝是正确的群众观点和群众工作方法的话,北梁精神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人民至上的理念。这既是北梁棚改的精神内核,也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宝贵精神财富。以此为主题,广播系列报道《北梁变奏曲》最终成篇。
脚踏大地,不忘初心。几年的时间里,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中,我们采访的脚步越来越远,心和百姓贴得越来越近。我们深深地感到,只有植根基层、植根人民,新闻报道才能获得无限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