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化深厚积淀中汲取养分
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刘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使我仿佛看到了蓝天和阳光,沐浴了春天的清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学习了讲话精神之后,我写了5万多字的学习心得笔记,18篇心得体会,已在区内外报刊上发表了蒙汉语共12篇文章。
少数民族文学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学的存在、发展和繁荣,使我国文学更加色彩斑斓,美不胜收。《蒙古秘史》《江格尔》《格斯尔可汗传》三大著作具有世界影响,《黄金史》《蒙古源流》等历史文学以及尹湛纳希的长篇小说《青史演义》《一层楼》《泣红亭》等鸿篇巨著,在中国文学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我们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要认识到少数民族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迈向更好明天。作为少数民族作家艺术家,我们应该在中华文化深厚积淀中汲取养分,更加深刻的挖掘自己民族的文化内涵,努力写出更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为繁荣发展我国文学艺术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创作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文学作品
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海德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以来,作为一名蒙古族作家,我脑海里总是萦绕着一个对自己的提问:草原上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作家的使命和责任是什么?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内蒙古的各民族一代又一代老作家把内蒙古的草原文学一步一步推向了中华大地,甚至推向了世界。而今天,这个重任落在我们这一代作家肩上。1年来,我一直在深深思考:我该怎么做?
我出生的科尔沁草原有我童年的记忆和少年的梦幻,而从步入青年时代开始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工作、生活多年,在苍茫的草原和大漠上都留下了我为理想而奋斗的足迹。然而,生活永远不会重复,一个作家仅仅依靠自己以往的生活积累,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不断地深入生活,扎根生活,才能创作出富有时代特色而又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
在今后的文学创作中,我更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沉下心来,甘于寂寞,不浮躁、不媚俗、不为功利所迷惑,潜心创作,把自己对生活的认知、对人生命运的认知、对社会的认知、对民族的认知,融入进作品里,创作让读者动心,又能体现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更富有民族特色和草原文化符号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文学作品。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刘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