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理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强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空气不是可有可无的消费品,更不是想吸就吸几口,不想就不呼吸的选择品。
而对于内蒙古来说,治霾早已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
国家环保部近期已紧急印发《关于做好今冬明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充分认识做好供暖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在重污染天气应对方面,加强重污染天气预警预报,完善应急预案,公开应急响应措施,果断采取应对措施,强化应急预案启动情况督查,保障各项应急措施落实到位。
而内蒙古的雾霾天气已引起自治区政府的高度关注。自治区政府已印发《内蒙古自治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对应对重污染天气进行了部署。
但大气污染的形成非一朝一夕,治霾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静稳天气条件下容易产生雾霾,是因为空气中早就集聚了大量细颗粒污染物。
“溯本逐源,从源头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再加上末端的综合治理,才是大气污染防治的治本之策。”内蒙古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于光军认为,要通过“组合拳”,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集群化发展,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才能更好的实现节能减排。
用硬措施应对硬挑战。针对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燃煤、扬尘等污染源的综合治理,内蒙古一直都在强力推进:过去5年里,呼市共拆并和燃气化改造分散燃煤锅炉房503座,整合供热面积1245万平方米,让这座城市每年减少了超过百万吨的供热用煤;在老牌工业城市包头,2014年市区两级财政用于大气污染治理项目的专项资金达到3亿多元,为历年之最;鄂尔多斯市为防控PM2.5,淘汰22.5万吨电石产能,搬迁关停烟气排放不达标的供热企业,完成126万平方米建筑节能改造;乌海市2014年共投入大气污染治理资金67.18亿元。海勃湾中心城区优良天气同比增加66.9%;在通辽,在赤峰,在乌兰察布,在兴安盟……在全区各盟市机关所在城市,投资改造升级后的监测设施均已正常运行,全部执行空气质量新标准,从2014年底开始同步上传包括PM2.5在内的6项空气质量指标的实时数据。
此外,如何在转型升级上做文章、换“活法”,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道路?内蒙古也在积极地寻求答案。
随着清洁能源生产输出基地的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这个答案也逐渐浮出水面——“把内蒙古建成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等定位,都有一根主线贯穿——突出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在新机遇面前,自治区党委政府直面原煤输出比重大、新能源规模小、外送通道窄等短板,明晰了建设清洁能源基地的路径:既要大力发展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也要推进煤炭的清洁生产、提高煤炭向清洁能源的转化比例,更要加快推进重点煤电基地至华北、华中、东北输电通道建设,使火电与风电“打捆外送”,煤制油与煤制气“双线出区”。清洁能源正是内蒙古为华北破霾派出的“尖兵”。
“从十年全区霾的年际变化来看,全区霾发生次数年际变化呈现起伏波动变化,有明显的峰和谷,在2005年达到了峰值,2010年之后开始逐步回落。”宋桂英分析。
然而,大气污染的治理注定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国务院2013年9月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周嵘表示,即使年均浓度下降5%这一目标,按照这个进度,全国大部分地区达到空气质量标准也不是短期能做到的。
“其实自治区这两年在治理污染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于光军说,“不久前召开的五中全会中,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相信这将是很长时间内政府工作的重点。在开展各种必要的专项治理的同时,将最严格的环保标准贯彻于发展常态中,民众才能彻底摆脱雾霾的困扰。” “每个人都是雾霾的受害者,每个人也是雾霾的制造者。”看着窗外的雾霾天气,郭鹏宇不禁反思,“治理雾霾,改善空气情况,不仅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形成合力,也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转变那些环境不友好的生活方式,少开车,少放烟花,节约用水、用电,低碳生活,这样蓝天才能回来的更快一些!”(记者 杨利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