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力打好“十个全覆盖”攻坚战
罗志虎
2014年初,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用3年时间,在全区农村牧区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这是自治区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力度最大、最系统最彻底解决农村牧区问题,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惠及千万农牧民的综合性民生工程。
经过全区上下近两年时间的共同努力,“十个全覆盖”取得明显成效,内蒙古广大农村牧区面貌焕然一新,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受到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引起了社会各界以至全国各方的广泛关注。落实好自治区党委这一直接关系全区1000多万农牧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生产生活改善的重大惠民决策,必须深刻认识“十个全覆盖”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带着对农牧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本着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动真情、用真心、实打实,全力做好“十个全覆盖”的各项工作,不让一户农牧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掉队。这种真情、责任和事业心源自对“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深刻认识。
“十个全覆盖”工程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具体实践。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核心之义突出体现了民生为本、民心为天的重要思想,深刻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目标要求,提出了我国现行标准下,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十个全覆盖”工程正是落实五中全会精神,着力改善农村牧区落后面貌,推动农牧民脱贫致富,使全体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具有极强的前瞻性、战略性、针对性和指导性。
“十个全覆盖”工程是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措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看,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呼伦贝尔有农牧林垦区人口近15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56%,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滞后。“十个全覆盖”显著缩小了城乡差距,最大限度地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从全面深化改革看,农业经营体系、农村土地制度等农村改革是重要方面。“十个全覆盖”深刻改变了农村牧区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激发了发展活力和动力。从全面依法治国看,工作基础在基层,推进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显得十分迫切。“十个全覆盖”强化了社会治安,大幅度减少了信访上访,农村牧区的基层治理得到显著加强。从全面从严治党看,如果农村基层党建抓不好,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就难真正落地。“十个全覆盖”建起了基层阵地,大幅提升了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十个全覆盖”工程是内蒙古发展史上农村牧区最为波澜壮阔的全民行动。“十个全覆盖”这项综合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核心内容是关系百姓民生的衣食住行,办了雪中送炭的实事、好事,也赢得了民心。在工程建设中,动员数十万干部深入基层,上千万群众参与其中,从百姓面容上的喜悦、发自肺腑的心声、满含热泪的感恩,切身感受到农村牧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牧民基本生活需求有了保障,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公共服务越来越接近城市,精神生活更加丰富,文明程度普遍提升,尊严感和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进一步增强,精气神更足了,纷纷拉着干部说:“到我家、到我家”,充分体现出对新家园、新生活强烈的自信心、自豪感。
“十个全覆盖”工程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十个全覆盖”工程聚集起财政、金融、社会和群众上千亿元资金,投入到农村牧区,有效扩大了投资规模。两年来,呼伦贝尔在“十个全覆盖”中累计投资近百亿元,使用各类建材呈几何倍数增长,拉动了消费,有力地带动了经济社会发展,收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基础设施的全面改善,带动农村牧区产业实现长足发展,形成了“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经营模式,促进了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打造了一批民族风情村、农垦小镇、家庭牧场,有力带动了民俗风情体验、农家乐、牧户游。工程投入的近一半资金,通过危房改造、院墙建设,成为农牧民的家庭财产,提高了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促进了农牧民的增收致富。
“十个全覆盖”工程是一场对农村牧区具有深远影响的巨大变革。“十个全覆盖”使农村牧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转变,无疑是农村牧区的一场革命。通过大范围建设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基地,大力度推进人畜分离,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一家一户为单元的生产模式,农畜产品加工业在农村牧区兴起。便民超市的建设,使农村牧区商业和物流业异常活跃。乡村道路、村村通电等项目的实施,农村牧区的特色旅游业全面兴起,农村牧区多元产业齐头并进的局面将逐步形成。
“十个全覆盖”工程是维护民族团结、实现边疆安宁的重要途径。呼伦贝尔是典型的民族地区,大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在深山老林、草原深处、河湖岸边,条件十分艰苦,享受不到均等的公共服务。“十个全覆盖”使民族地区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少数民族群众更加感恩党和政府,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显著增强。同时,呼伦贝尔作为边疆地区,敌对势力与我争夺阵地、争夺人心的斗争从未停止,建设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压力巨大。“十个全覆盖”进一步增强了抵御外来势力渗透的能力,维护了边疆社会大局的安全稳定。
“十个全覆盖”工程是提升地区整体形象乃至展示综合国力、增强对外开放吸引力的重要窗口。“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在内蒙古1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道道亮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风景线展现在世人面前。特别是呼伦贝尔作为毗邻俄蒙的边境地区,生活在这里的布里亚特、巴尔虎蒙古族及俄罗斯族群众,与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国东方省部分群众保持着亲族关系,往来比较密切。“十个全覆盖”极大改善了地区整体形象,进一步增强了边境地区群众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呼伦贝尔还是全国重要的旅游热点地区,每年有近1300万游客来这里观光度假,“十个全覆盖”成为提升内蒙古知名度、美誉度的重要窗口。
“十个全覆盖”工程是巩固党在农村牧区执政基础的重要抓手。“十个全覆盖”全面加强了村级组织软硬件建设,除了要有文化活动室,还要有“三牌两旗”,即党支部、村委会、监委会的牌子和国旗、党旗。同时,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党支部、村委会、驻村干部和广大党员干部率先垂范,领着群众一起干,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威信进一步树立起来。过去的上访村、矛盾村、落后村,现在变成了安全村、先进村、文明村,群众更加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十个全覆盖”工程是践行“三严三实”要求,锤炼干部、培养队伍的重要平台。“十个全覆盖”是关乎千家万户的一场硬仗,是对广大干部的重大考验。在这项复杂、浩繁的系统工程面前,数万干部带着感情和责任,真正地驻村入户蹲点,吃住在村,给群众出主意,帮助群众一起干。许多干部虽然脸黑了、人瘦了,但与群众的距离近了,形象好了。工程为干部践行“三严三实”要求、转变作风、提高能力、提升素质找到了结合点,也鉴别出了一大批真正能打硬仗的优秀干部,是对干部队伍的大洗礼、大检验、大锤炼、大提高,这是在以往课堂上的教育培训所换不来的。
呼伦贝尔是全区经济结构最为复杂的地区,既有农区、牧区,还有林区、垦区;既是全区最重要的生态地区,又是全区民族最多的地区,还是全区边境线最长的地区;既有革命老区,也有“三少”民族、大兴安岭林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地域面积大,人口分散,有3435个村屯、150万农牧林垦区群众,抓好“十个全覆盖”,任务繁重、难度巨大。必须要以对老百姓的真情、真心,带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坚定不移地落实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坚持不懈、全力以赴,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好这个大实事、大好事。
近两年来,按照自治区党委的统一部署,呼伦贝尔全市上下大力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集中力量开展了“百日攻坚”,取得了一定进展,收到一定效果。但是,距自治区党委的要求、与兄弟盟市相比,无论是思想认识、组织领导,工程建设、群众发动,还是成果效果,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为深入贯彻落实9月11日自治区巡回观摩检查组和王君书记在呼伦贝尔期间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市上下正视差距,提高认识,重整旗鼓,调整思路,迅速行动,以壮士断腕之勇气、抓铁有痕之力度、义无反顾之决心,以严的要求、实的作风,大干苦干60天,举全市之力打好“十个全覆盖”攻坚战。
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不断调整完善工作思路。深入广泛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召开动员会议、赴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巴彦淖尔、锡林郭勒等先进地区学习、开展多轮思想解放和认识提升活动等多种方式,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思想统一起来。各级干部对“十个全覆盖”工程的认识,由过去只当作上级部署的一项任务来完成,转变为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当作一项事业来推进;由过去当作一般性的工作要求,上升到战略高度、作为落实自治区党委重大决策部署来认识;由过去认为是农村牧区的一件实事,提升到农村牧区的一场深刻变革、巨大的惠民工程。调整完善思路,在“全”字上做文章,确保每个嘎查村十项任务全面落实,行政村、较大自然村全部覆盖,把工程延伸到最边远的乡村,让每一户家庭都覆盖到,所有的村、嘎查、场、队能动的全部都行动起来。
完善健全组织机构,不断加大推进力度。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指挥长,成立专项指挥部,四大班子齐上阵,全市迅速组建起强有力的领导和推进体系。组织23437名干部驻村入户,从全市和周边省区紧急调集4974个施工队、6.7万名施工人员,在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下,争分夺秒抢抓有限时间,夜以继日大干快上,掀起了热火朝天的大会战。市本级分别成立了岭西、岭东、大兴安岭林区和农垦3个综合巡回督导组,成立由15位市四大班子领导任组长的旗市区督导组,组建5个明察暗访组,分片包干,一线指挥,现场督战,3日一调度,5日一督查,加大工程推进和调度力度,各项工程建设全面提速。
全面组织发动群众,营造全民参与氛围。采取印发明白卡、联系卡、宣传挂历等方式,点对点、一对一、面对面开展群众工作,全面提高群众的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广大老百姓由过去的“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先进帮后进,男女老幼齐动手,把房前屋后建设好,真正成为工程建设的主力军。组织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媒体集中报道,组织百名新闻工作者深入农村牧区蹲点采访,组织各级文艺院团、乌兰牧骑带演出下乡,营造社会高度关注、干部倾心投入、群众普遍参与的全民攻坚的良好氛围。
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加强技术指导。在2014年完成投资15.7亿元、2015年1至9月完成投资40.3亿元的基础上,9月12日以来,又迅速调集资金39.9亿元、全部拨付到苏木乡镇。两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近100亿元。同时,迅速着手明年工程建设资金的筹集工作,目前市本级已协调银行贷款及基金76亿元。狠抓工程质量管理,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安排施工时间,抽调住建、交通专业人员组成技术督查组,开展工程质量巡回督查,严把工程质量关,坚决避免出现“豆腐渣”工程。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各地实际,实事求是,不搞“花瓶式”工程,防止脱离实际,贪大图全,防止大拆大建。在农区,充分发挥人口集中的优势,以整村推进、分类打造为基本方式,全面完成十项工程基础上,同步推进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四化同步”,形成路、院、房、广场、边沟配套完整的建设模式。在牧区,针对地广人稀的特点,依据文化、卫生、超市功能性服务半径,采取多个嘎查联合建设形式,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推广牲畜集中规模化养殖、生产区生活区分开等模式,实现“人畜分离”。在林区,统筹推进林区棚户区改造工程、撤并小林场和深山远山居民搬迁工作,以做减法为主,恢复森林原生态;对沿线破旧房屋宜拆则拆、宜修则修,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实现林区面貌的根本性改变。在垦区,发挥垦区大兵团作战的优势,紧紧围绕人畜分离、院落整治、环境改善等问题,建设51个规模化养殖场,结合连队撤并、破旧房屋拆除,打造沿线沿路特色小村镇。在民族聚居区,突显民族文化、民族风俗、民族符号,保持体现民族特征的建筑风格,注重与民族产业、特色旅游业发展相结合,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民族村屯。
切实压实责任,严厉追责问责。出台《全市“十个全覆盖”工程实行末位淘汰考核评价细则》,对12个旗市区、市林业局、农垦集团、大兴安岭林管局及所属的苏木乡镇、局、场全部纳入末位淘汰范围,年底进行考核排序。对完不成任务、排名靠后的领导干部和包联干部严肃追责问责。截至目前,已对119名干部作出免职、调整岗位及诫勉谈话等组织处理。
经过全市上下的全力奋战,仅攻坚战以来的50天时间里,全市累计改造危房46728户,相当于2014年工程量的3.4倍,是2015年1至9月的1.2倍。硬化街巷1737公里,相当于2014年的2.1倍,是2015年1至9月的1.5倍。修建院墙380.9万延长米,相当于2014年的22.1倍,是2015年1至9月的1.9倍。铺建甬道62.9万延长米,相当于2014年的572倍,是2015年1至9月的1.4倍。累计使用红砖13.1亿块,相当于2014年用量的3.8倍,是2015年1至9月用量的2倍。工程进度突飞猛进,工程完成量成倍增长,为明年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对冬季攻坚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切实变“冬闲”“冬猫”为“冬忙”。认真总结工程推进情况,严格考核考评,严厉追责问责。继续推进工程建设,实施栅栏安装、环境整治、室内施工等工作。完善各类规划,做好工程招投标,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抓紧调集工程材料,储备施工力量。做好入户宣传动员,积极探索环境保洁、工程管护有效办法,建立长效管理维护机制。通过扎实细致的准备工作,确保明年一开春,就能大干快上,一鼓作气全面完成“十个全覆盖”各项工作任务。全市上下有信心、有决心,落实好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把“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好,绝不辜负自治区党委的重托和人民群众的期盼。 (作者系呼伦贝尔市委书记)
【相关阅读】
新思路新亮点
呼伦贝尔幅员辽阔,地域类型多样,“十个全覆盖”工程涉及的嘎查村、农场、林场达1207个,涉及农区、牧区、林区、垦区人口超过150万人,“十个全覆盖”工程任务艰巨。面对历史欠账多、施工难度大、建设类型复杂等困难,呼伦贝尔市坚持统筹谋划、梯次推进、集中攻坚、重点突破,按照规划有特色、建设有层次、产业有发展、村庄有新貌的要求,全力组织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已投资56亿元,完成了全部建设改造任务的80%。呼伦贝尔市根据农区牧区、林区垦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的不同特点,通过体现民族符号、森林元素、异国情调、游牧风俗等特色,留住了乡愁。
阿荣旗新发朝鲜族乡东光村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中,深入挖掘朝鲜族民俗文化元素,采用唐式建筑风格,建设了金达莱景观大道、七彩广场、金达莱公园,整洁美观的村庄洋溢着浓郁的朝鲜族特色。扎兰屯市达斡尔民族乡满都村把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总抓手,有效解决了“出行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养老难、购物难、活动无场所”等问题,达斡尔族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走进扎兰屯市成吉思汗镇岭航村,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纵横交错,一排排崭新漂亮的乡间“别墅”错落有致,一块块新颖活泼的文化墙引人入胜,村民有了自己的信息化办事服务大厅,便民连锁超市、文化休闲广场、卫生室、幼儿园也一应俱全。 呼伦贝尔市委、政府把“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全市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重中之重,作为办实事、解民忧的头号工程,确定了统筹谋划、梯次推进,争分夺秒、集中攻坚,发动群众、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举全市之力抓好落实。2014年,全市完成了424个嘎查村“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任务,占三年总任务量的35%,完成投资15.67亿元,为自治区下达全市任务的120%。今年,呼伦贝尔市累计完成总任务量的80%,实现543个嘎查村全覆盖,重点打造50个市级示范嘎查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