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翁旗乌丹镇沿省道304线西行30公里,沿着平坦的柏油路可以直通到公路旁的疙瘩窝铺村五分地村民组。公路两侧,一栋栋正在建设的光伏大棚已初具规模。顺着公路前行,迎面可见村头宽阔的广场上儿童嬉戏、村民往来,颜色分明、设计独特的四栋崭新住宅楼有序排列,整洁的村容村貌、人来车往的生活气息让这座生态移民新村焕发出勃勃生机。而一年多以前,这的村民还过着落后的山村生活。
曾经的疙瘩窝铺村五分地村民组有123户、520口人,其中贫困人口就多达69户、158人。由于耕地面积少、基础产业差、生态环境脆弱,村民生活水平极低,久而久之这个村民组成了典型的贫困村。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启动实施,为这个村庄的改变提供了契机。其中主动参与建设、积极助力建设、为该村民组加速改变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就是王洪学。他不仅是这个村民组的普通一员,是翁旗筑鑫商贸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更是自治区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十个全覆盖”工程启动以来,五分地村民组因地制宜、拓宽思路,打破政府直接参与工程建设、全额投资的模式,注重撬动非公企业的力量,创新采取了村企对接、全民参与的高效建设模式,把“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村容村貌整治相结合、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结合,逐步形成了租金+工资+社保的农民收入模式,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条村企对接、村企共建、村企共赢的新农村建设之路。确定了发展方向,王洪学主动出资出力助力“十个全覆盖”工程,由他直接出资12万元帮助建设的标准化卫生室功能齐全,投资92万元建设的76处配套车库、26间仓房均已投入使用,并自掏腰包200余万元顺利完成了5250平方米水泥路硬化,4000平方米农民健身活动广场建设, 3000米路缘石铺设,2000株广场及道路绿化苗木栽植,36盏太阳能路灯、高杆灯、广场景观灯安装以及图书室、民俗博物馆、农民活动室等工程的建设工作。
为了彻底解决村民生产生活不便的问题,王洪学积极参与当地建设,帮助该村民组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经过一年的建设,可容纳全村120多户、500多口人的四栋住宅楼拔地而起,目前已有110户村民搬进了新居,过起了集中管理的社区式生活。
村民郭建民兴奋地说:“原来的破旧土房,夏天一下雨,出来全是泥,冬天一生炉子,满屋的灰尘。现在住楼房,卫生条件好了,还集体统一供暖,这可比老房子强多啦!”
村庄外部环境变好了,产业发展又摆上了日程。在当地政府的积极引导下,王洪学的翁旗筑鑫商贸有限公司与村民组进行联合探索,制定并实施了土地全面流转、劳动力充分解放等方案,在搭建起村企对接桥梁的同时,同步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在全村推广种植药材,并由公司进行药材的前期种植指导和后期回收销售,不仅公司得到了发展,农民收入也得到了稳步提升,形成了较好的双赢局面。
村民刘义之前一直担心住进楼房就没有生活保障,村里实行土地流转后,顺利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刘义对我们说:“原来我们两口子一年也就挣一万多块钱,现在把土地流转给公司后,每年收的承包费,再加上我们去公司打工,一年可以收入5万多块钱,省心又省力,公司还给统筹上保险,这可比原来的收入多多了!”
移民小区还吸引了不少返乡农民回乡创业。越来越旺的人气也让一些移民搬迁户看到了商机。村民武国学原来在外地打工,收入不太好,看五分地新农村建设得好,有发展前途,于是便回来开起了超市。
现在,在王洪学的带动下,五分地村民组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极大拓展了农村经济发展空间,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缩小了城乡差距。王洪学满怀信心地说:“村庄整体环境好了,村民们就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发展产业上,将来也让他们拿着工资住楼房,就跟城里人上班一样。”(记者孟静航毛凤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