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第一场雪将林西县装扮得银装素裹,住在五十家子镇西耳子村的村民程喜文像往常一样早起生火做饭,恍惚间听到了一阵最近让他无比熟悉和兴奋的声音,抬眼望去,一台台大型机械已经由远而近缓缓爬上了山坡,在雪地里挥舞着“手臂”。这是林西县2015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之一。
今年以来,林西县坚持以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同时紧密结合“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因地制宜开展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节水增粮工程、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和人畜饮水工程,让广大农户在享受到“十个全覆盖”成果的同时,也收获一份长久的保障。
民生至上坡改梯
西耳子村地处大山深处,群山环抱下难觅良田,程喜文感慨地说:“祖祖辈辈种着这几亩山坡地,遇上好年景还能收两个钱儿,要是赶上旱年,一年就白忙活了。现在赶上政府的好政策,给我们把山坡地改成梯田,赶明儿再整上滴灌,那比水浇地还实惠,旱涝保收啊。”
林西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三个项目区都位于五十家子镇境内,涉及西耳子、水泉沟、西边墙3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5752口人。三个项目区总面积19.94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1.3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56.9%;耕地总面积12.16平方公里,其中坡耕地8.53平方公里,占耕地总面积70.14%。该工程项目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全面发挥效益后,所涉及坡耕地的年蓄水能力可达38.05万立方米,年保土能力可达2.87万吨;项目区内大量坡耕地实现梯田化,坡改梯后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将提高一半以上,年增效益191.59万元;受益地区群众年人均纯收入可增加333元。
旱涝保收乐开怀
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为老百姓带来了福利。在实施了节水增粮项目工程的新林镇太平村,村民宋清龙掰着手指头算起了经济账:“我今年种了319亩甜菜,产量大约每亩4吨,没实施节水增粮项目前每亩产量不到现在的一半,按540元一吨计算,每亩能增收1080元,今年能增收34万多元呢。”
林西县今年实施节水增粮项目工程总面积7.281万亩,项目区涉及8个乡镇56个自然村,截至目前共完成投资5025.5万元。实施高效节水更新改造后,可减少灌溉水量418.5万立方米,受益人口达33676人,人均增收776元。
五十家子镇大马金村村民范广文说:“去年‘十个全覆盖’工程让我们村子大变样,今年我们村又用上了膜下滴灌,好政策一个接着一个。你说咱农民还图个啥啊,不就是回家暖屋热炕、种地旱涝保收嘛。”
为有源头活水来
雪后气温骤降,在官地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混凝土预制板制板现场却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制板工人、装卸工人各司其职、忙而不乱,为提高混凝土的出机口温度,在混凝土拌合站周围还搭设了保温棚,一切为了保障工程质量和进度。
林西县抗旱应急水源工程项目区位于官地镇和大井镇境内,工程设计完成九峰灌域干渠衬砌11公里,配套渠系建筑物40座。项目区是该县主要粮食产区,也是该县万亩灌域效益最大的一个,工程共涉及4个行政村,受益人口1.6万人,新增灌溉面积1万亩。
今年,林西县配合“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投资259万元开展了人畜安全饮水项目工程,计划解决1932口人和2.93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大水菠萝牧场的李永军一家就是该项目区的受益农户之一,他告诉记者:“今年我们这变化太大了,村子内外焕然一新,关键是给我们安上了自来水,再也不用在小土井里提水了,为我们农牧民解决了最大的难题。”现在的大水菠萝牧场就像草原上镶嵌的一颗明珠,耀眼夺目。
安全发展保稳定
林西县林西镇三面环水,羊肠子沟、哈达沟是林西镇的重要防洪体系组成部分。1979年、1983年夏季,林西镇哈达沟、羊肠子沟上游骤降暴雨,洪水冲毁护城堤坝,涌入城区造成经济损失达1800余万元。为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该县决定按照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对羊肠子山洪沟及其支沟(哈达沟)段进行防洪设计,提高现状防洪标准,有效增强防洪能力,从而保护林西镇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城区居民安居乐业。
林西县2015年水利工程项目稳步推进,结合“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引得活水入村来,为农民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铺就了一条幸福路,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截至目前,几个重点工程项目为保工期仍在加紧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