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杭后以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支撑,健全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打好“绿色”“无公害”品牌,抓好“绿色菜园”建设,从源头上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绿色”奏响农民增收曲
前些日子正值杭后二道桥镇先锋村标准化拱棚园区65个棚的反季节西红柿上市,园区里人来人往,有前来买菜的市民,也有远道而来的客商。“一个棚产八九千斤西红柿,一斤一块五,除了成本,能收入小一万元。”村民陈千年向笔者介绍,他今年有4个棚,春季种香瓜,每个棚纯收入6000元,接着又种了西红柿,算下来,4个棚能收入6万元。
谈及第一次种大棚的收入,陈千年喜上眉梢。他说:“我们全部是订单种植,从压底肥到育苗、从苗前到上市,人家客户派来的技术人员给做全程指导,施农家肥、喷有机叶面肥,不用一点儿化肥和农药,农业局的技术人员也不间断地来指导检查。所以我觉得自己还是靠‘绿色’、‘无公害’才有了好收入。”
和陈千年一样,种了40多年枸杞的沙海镇五星村农民刘正江谈起枸杞绿色种植也深有感触。沙海镇种植枸杞的历史有60多年了,以前为了枸杞长势好、颜色好,农民春季用化肥当底肥,采摘期喷洒高毒农药。近年来,随着枸杞逐步走向更高端市场,对枸杞的检测也更为严格。刘正江说:“在政府和货主的引导下,我们也逐步适应现在的形势,施农家肥、喷叶面肥,挂果期喷洒低残留绿色农药,晾晒时更没人用工业硫磺熏蒸枸杞了。”
目前,沙海镇种植枸杞2.1万亩,年交易额1亿多元,枸杞产业已成为沙海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由于枸杞品质好,沙海镇被确定为自治区枸杞示范基地,沙海枸杞也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这两年沙海枸杞一斤能卖25块左右,比别的地区高一两块,这和我们的枸杞品质好、纯绿色是分不开的。村民们都说,一亩枸杞田,一年收入上万元。”沙海镇副镇长王成伟说。
近年来,杭后积极鼓励企业和农民大力发展绿色种养业,从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入手,使全旗绿色农产品种植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
“品质”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只有从源头上抓农产品安全,才能保证和有效提升产品质量。近年来,杭后坚持把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作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的重要抓手,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的标准化生产服务指导工作。目前,全旗通过国家认定的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达12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6.2%;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达1万亩;已认定无公害农畜产品产地10个;10家农牧业企业(合作社)的29个农畜产品获得了无公害农畜产品认证,14家农牧业企业的35个产品通过了有机、绿色食品认证。
杭后康尔徕绿色食品专业合作社就通过了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年组织销售绿色无公害蔬菜15万吨。日前,笔者走进该合作社展厅,看到两位工作人员正在对豆角、西兰花等蔬菜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工作人员刘庆忠介绍:“今年合作社与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平台对接后,我们可以随时从大棚里采摘回产品,随时检测,随时上市。日常检测数据可以实时上传,由平台系统自动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对安全隐患自动预警,如有客户发现我们的产品有问题,也可以倒查。这对康尔徕品牌提升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据了解,截至2014年底,杭后共建设各类标准化示范园13个,农业标准化转化率达到100%。该旗聘请“土专家”、“田秀才”担任科技指导员,培育壮大专家服务团、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各类服务主体,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农业标准化生产实用技术。今年,该旗还编印了《绿色有机蔬菜生产技术规范》,对各类蔬菜栽培管理、化肥农药使用、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操作规程,指导绿色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
为了让群众吃上放心的食品,杭后还把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对于取得绿标的食品和企业,监管部门工作人员会不定期去检验,一旦发现超标或其它不安全因素,就会取消其绿标资格。目前,该旗配备了安全监管员150名、检测员23名,2015年共检测各类常规蔬菜20个批次、266个样品,利用气象色谱仪定量检测3个批次、15个样品,全部合格。(通讯员刘慧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