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209国道一直向南,在昭君博物院西侧有一个小巧而精致的村庄——西地村。走进这里,仿古的建筑,别具一格的长廊不禁让人眼前一亮,就连户外体育设施都建得古香古色,叫人忍不住要多看几眼。在推进“十个全覆盖”过程中,西地村新修了道路,新安了路灯,让这个古朴的村子又增加了许多现代化的韵味。
“从来没像现在这样把农村打造得这么漂亮,而且现在看病不用出村,孩子送幼儿园不用出村,危房都进行了改造,惠农政策真是做到老百姓心里头去了。”西地村党支部书记丁守荣深有感触地说。
由于位于国道路边,又临近昭君博物院,西地村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但一直以来却没有大的起色,村里的农家乐也没有形成规模。而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深入推进,西地村产业发展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郭排凤是西地村村民,和老伴儿在西地村经营着一家不大的农家乐,经营的四五年里,每到夏天有很多人来吃饭。“人多的时候,家里院里坐满了人,有时候没地方坐,游客来了吃不上饭又走了。”每每说起自家的农家乐,郭排凤倍感自豪的同时也有着遗憾,村里单靠一两家农家乐根本形不成规模,而且资金不够,想扩大店面的愿望也无法得以实现。她希望村里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经营农家乐的行列中,形成集聚效应,这样在旺季就能满足客人吃上农家饭的需求,在淡季也会有慕名而来的客源。
郭排凤的希望,西地村正在通过“十个全覆盖”工程逐渐变为现实。
“现在农户开农家乐是农户自己经营、零散经营,将来要组织起来进行规模性经营、产业性经营。”西地村党支部书记丁守荣介绍说,现在村里还建了地窖和绿色加工车间,农民旺季没卖出去的蔬菜可以储存到窖里,冬天价格提高后还可以拿出来卖,这样既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又调节了市场。绿色加工车间则全部由古老的石磨加工面粉,同时还做一些绿色的醋、酱油、豆腐等,既保障了食品安全,又迎合了市民希望吃到原汁原味传统农副产品的愿望。
采访中,记者看到西地村正在建设3000平方米的产业化大楼,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在解决村里人就业的同时,也让村里的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再上一个台阶。
在距离产业化大楼不远处,还有一片科技局在西地村的试验大棚,这里正在培育适合本地种植的樱桃、草莓等新品种,没有加入合作社的农民也可以选择种植这些经济作物发展观光、采摘产业,与现有的农家乐共同形成集聚效应。
(驻基层采访组记者海珍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