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宝才:再也不走了,就在村里扎根了

车宝才正在通风晾晒红干椒。胡建华 摄
今年54岁的车宝才,是开鲁县建华镇先胜村有名的电焊工。近3年,他一直在通辽电厂打工。今年5月份,村委会换届,他回村里投票,就是这次回来,让他有了再也不走的想法。
“村里的变化太大了,简直就是脱胎换骨。全村10横3纵10多公里土路变成了水泥路,院墙变成了文化墙,安上了自来水,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便民超市、卫生室样样齐全,电视有150多个频道。”
“路对农村来说,不仅是出行的问题,那可是关系到农业生产方方面面的大事。这不,路刚修好就吸引来1家企业。”车宝才高兴地说,“正好厂子需要人,我也在找活儿,每月3600多块钱不比城里挣得少!以后打工也能守家在地了。”
村党支部书记代宝友介绍说:“这家屠宰厂相中了村的好位置、好条件,投资400多万元把厂子建在了村里,11月6日已经投产,有34名工人,基本都是我们村的。我们也支持企业发展,现在全村存栏肉羊2000多只,明年打算建个养羊小区,号召大家多养羊,靠着企业发‘羊’财。”
“我们村还安了2套音响设备,叫‘村村响工程’,天不冷那会儿,广场上天天晚上都有百十来号人,可热闹了。活动活动筋骨,乐呵乐呵,这小日子美得不用说。”车宝才说,村里是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打心眼儿里亲,“十个全覆盖”工程让先胜村变美了,又美又亲的地方,就是他安享晚年的好地方。再说了,这村里建设的一点儿不比城里差,而且空气还新鲜,等明年开春,再栽上树、安上路灯,那就更没得说了。
“再也不走了,在厂子里有稳定的收入,农忙时还能帮儿子一把。”车宝才告诉记者,儿子种了60亩地,家里还有收割机,收完自家的地,还要起早贪晚地帮别人收收玉米。今年,光给别人收割就挣了8万元。 看着最后1只羊“走”过生产线,车宝才便拎着工具箱,这里拧一拧、那里敲一敲,细心地检查每一道工序的每一个零部件,为确保第二天顺利生产做准备。(本报记者 郭洪申)
记者手记:
从外出打工到回家就业,让车宝才下定决心再也不走的关键,不仅是村里越来越美的环境和不断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还有让他足以安身立足的生活来源。“十个全覆盖”工程,既改变了农牧民的生活环境,也拓宽了他们的致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