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赤峰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十个全覆盖”下的美丽西水地
内蒙古新闻网  15-12-21 16:43 打印本页 来源: 赤峰日报  
 

  沐浴着冬日里的阳光,记者走进红山区红庙子镇西水地村,但见主街和小巷全部硬化,路面干净平整,环保彩砖铺装到每一户的墙根。沿街立面经过精心设计,白色的墙体“戴”上青灰色的墙头帽,墙面上有敬老孝亲、梅兰竹菊等美观大方的彩绘……“十个全覆盖”下的美丽西水地让人感到精神振奋。

  静悄悄的变化

  “‘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实施,给西水地村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村党总支书记王玉章说。见到记者,村主任王凤民更是如数家珍般地说着这里的变化:2014年以来,西水地村累计投入2447万元,建成安全饮水工程1处,惠及1895人;改建排水渠、排水管道950米;新建幼儿园1所;改造危房52户、社区服务中心1200平方米,修建、美化、翻新墙面3.63万平方米;硬化街巷16.6公里,铺装小巷180多条、9.73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21基;实施广播村村响工程1个;新建文化室240平方米,配备活动设备1套;新建广场、绿地10个,1.63万平方米;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目前,该村已经高标准完成“十个全覆盖”任务,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松山区、元宝山区、翁旗以及外盟市的一些兄弟旗县区相继前来观摩学习。

  西水地村发生着静悄悄的变化。过去,一进营子满街烂柴火,生活垃圾堆积如山,路边旱厕、残垣断壁随处可见。现在,路面干净了,每天都有保洁员清扫,村里配备了垃圾桶,建设了垃圾点,墙面都进行了粉刷,村庄焕然一新;过去,村里电线杆都是木头的,大风一刮就停电。现在,农网升级改造以后,换成了水泥柱的电线杆,基本没有停电的时候;过去,村里没有卫生室,看病要去市区,很不方便。现在,建成了标准化卫生室,小病不用出村就能治好;过去,家家户户都是村民自己打水井,水质没有保证。现在,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后,村里建了水厂,两处水源实行信息化管理,村民随时都能喝上放心水。党群、干群关系现在更融洽了。村民张义告诉记者,今年的村“两委”换届,投票选举都很痛快,现任村干部都是高票当选连任,大家对选举结果非常满意,老百姓都说是“十个全覆盖”为村干部加了分。

  结合点的突破

  记者在西水地村采访,发现这里的“十个全覆盖”创新地寻找到了结合点的突破。首先,注重与整治村容环境相结合,把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作为高标准“十个全覆盖”的基础性工作。集中清理生产生活垃圾,对临近111国道的农户房屋按照“白墙青瓦灰墙裙,加檐加顶改外观”的要求统一打造。因地制宜,对植被茂盛、住房集中的两个林带就地规划建设为便民绿地游园,最大限度地保留乡土元素。精心打造了文体休闲广场,各组修建了垃圾集中收集点,成立保洁员队伍及时清理垃圾,制定了村规民约、道路管护、星级评比等村庄管理制度,真正告别了脏、乱、差。其次,注重与改善公共服务相结合,让村民享受市民一样的服务。以“十个全覆盖”工程为基础,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步伐。盘活闲置废弃的原村小学,改建新型社区服务中心,配置了“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党建室、综治工作站和图书室等功能室。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党务办理、卫生计生、农业服务等8个板块、34项具体服务事项。再次,注重与提升乡风文明相结合,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村把新建村级标准化文化活动室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指导村民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组织生态文明知识宣传。在贯穿全村的沿街装饰墙体上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宣传,利用“文艺汇演”、“电影下乡”等活动平台宣传好人好事,传播正能量。

  注重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促进农民增收是西水地村更大的突破点。西水地村位于红山脚下,毗邻红山经济园区,村民在产城互动的机遇中大幅提高收入,实现了发展转方式。按照产城互动的理念,人社部门、镇村联合发挥主导作用,成立了村就业服务站,对有就业意向的396人建立了档案,通过发布招聘信息、与有招聘意愿的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等方式,实现512人在经济区就业,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为使该村的特色农业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铁杆庄稼”,该村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速推进现代化产业经营体系,使入社农民“聚沙成塔”,将个体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同时,积极支持引导乡村发展电子商务,通过网络直接销售当地农产品,努力实现“互联网+”的销售模式。村民就业创业的热情高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正由单个领域创业向多领域合作创业转变,由一部分人率先创业向全民全面创业转变。

  探索长效机制

  “长效机制是实现农村‘十个全覆盖’、实现永续发展的恒久主题。”红山区驻村干部小吴对记者说。西水地村坚持建管并重,将针对城市“4050”居民开展的公益性岗位补贴对象延伸到从事村组保洁的失地农民,建立健全村民院内院外“三包”、村组织监督收储、区城管局集中清运的卫生环境保洁机制。在全市率先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卫生保洁机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村党总支和村委会发出了《致广大村民的一封信》,倡议村民自觉维护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结合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在引导广大村民改变生活习惯的同时,建立健全了环境整治长效机制。通过广播、标语、展板、会议、宣传车等形式,做到家喻户晓、人人动手、大家参与,真正实现各扫门前雪、各护门前洁。建立督查奖惩机制,形成环境整治工作天天有人管、时时有人抓的长效机制。村党总支、村委会成立督查组,把8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划分成责任区,明确责任人,经常定期不定期进行督查,对没有认真履行包保责任、出现脏乱差等违反“门前三包”现象的,依村里制定的《环境综合整治奖惩办法》处理。

  “十个全覆盖”下的美丽西水地,是红山区亮丽新农村的缩影。(记者张启民 实习生吴昊)

[责任编辑 魏佩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丰收
打通“断头路”
娶亲马队浩浩荡荡
初冬享暖阳
外教传技到达茂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蒙古族服装展演
3小时盖好2层楼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