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左旗改善民生纪实
路越来越好走了,村庄越来越漂亮了,看病买药更方便了,群众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了……近年来,左旗在奋力推动该旗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进程中,将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实事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左旗广袤的大地上书写了一份温暖的“民生答卷”。
打破阻隔,告别行路难
“以前,村里没有一条像样儿的路,到旗里赶集,来回得走一天。现在好了,政府修通了省道307线,将林东镇、十三敖包镇、富河镇、碧流台镇等4个乡镇串了起来,群众出行方便多了。”说这话的是富河镇兴隆山村村民张红艳。她的话不仅道出了群众的心声,也表达了大家的感激之情。
兴隆山村3个自然村坐落在半山和河谷地带,由于群山阻隔,多年以来,群众饱受行路难之苦。每到收获季节,杂粮杂豆等农产品往外运输成了最愁人的事。
近年来,左旗党委、政府把修路作为改善民生的大事要事来抓,一届接着一届干,山区交通状况得到改观。旗交通局局长胡月新告诉记者,为彻底解决群众出行难题,该旗在每年实施各类交通项目的同时,编制了全旗公路建设规划。截至目前,该旗省、县、乡、村、专级公路135条1795公里已全部建设完成。
扶贫攻坚,全力奔小康
如果说道路建设为的是打破群山阻隔,那么如何让左旗贫困群众早日脱贫、与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小康则是最大的民生,也是该旗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面对的考题。
该旗把扶贫攻坚作为统揽全局的中心工作来抓。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和帮扶力量,以“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方式,在有限时间内集中力量突破,补齐短板制约,形成了扶贫攻坚的“拳头效应”。
如今,一个个漂亮的村庄在暖阳的照射下格外抢眼,宽阔平整的通村路、入户路把家家户户串联起来。每个村里,幼儿园、卫生所、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场所一应俱全,昔日的穷山沟充满生机和活力。
半拉沟村党支部书记邱俊武告诉记者,通过扶贫开发,贫困村如今正朝着旅游示范村迈进。村里人住上了新房、接上了宽带、开上了小汽车,小超市也开到了家门口。
电商扶贫是左旗扶贫开发的创新之举。如今,电子商务走进了各苏木乡镇,该旗的农副产品声名鹊起,十三敖包镇房身村搭上互联网快车,山里的笤帚等特色农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惠风和畅,群众享福祉
“没想到我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记者在林东镇兴隆庄村采访时,危旧房改造户王永峰指着宽敞明亮的新房,十分激动。
过去20多年,王永峰一家4口挤在不到60平方米的危旧房里生活。今年,在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中,王永峰家被纳入改造计划,国家补一点、自己筹一点建起了一砖到顶的新房。
为把这项民生实事办好,左旗根据改造户的意愿和家庭经济实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提供农宅设计方案,供广大危改农户选择。同时,把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与治理农村脏、乱、差和文明村镇建设工作相结合,以交通沿线、旅游景区沿线、城区周边村庄为重点进行改造。改造中,坚持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优先解决危房问题突出、生活贫困群众的住房困难。
今年,在十几个部门的帮扶下,富河镇兴隆山村有61名60岁以上老人住进了幸福院,不用像往年一样烧炕生炉子了。78岁的陆桂琴老人感动地说:“做梦都没想到,我也住上集中供暖的房子了。”
该旗还实施了苏木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建设等一批关乎百姓冷暖的实事好事,让广大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谈起生活的变化,左旗老百姓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话语间流露出自信和自豪,他们正尽情享受着该旗加快发展的丰硕成果。(驻站记者邱静 通讯员白音朝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