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末,记者从刚刚召开的盟委(扩大)会议上获悉,预计2015年,全盟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31亿元,年均增长10.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2.5亿元,年均增长7%;城镇常住居民和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2612元和15925元,年均分别增长10.8%和13.2%……这一串串闪光的数字为即将收官的“十二五”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十二五”时期,是阿拉善盟经济结构加速调整、转型升级步伐最快的五年;是突破瓶颈制约、基础设施变化最大的五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活力最足的五年;是坚守两条底线、生态建设成效最好的五年;是社会协调发展、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盟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全盟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奋力作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保稳定等各项工作,全盟经济稳中有进、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科学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十二五”期间,阿拉善盟始终突出工业主导地位,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形成了以煤化工、盐硝化工和矿产采选加工为支柱,风电、光伏、建材、装备制造等多极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累计实施工业重点项目196个,预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953亿元。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列入自治区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并在沿黄沿线重点工业园区最新排名中位居34个园区之首。
巩固和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加快发展节水高效种植业和优势特色畜牧业,农作物总播面积控制在50万亩左右,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占比达到60%;牲畜存栏176万头(只),农区养殖比重达到55.6%。大力发展特色沙产业,苁蓉、锁阳人工种植面积分别达到46万亩和15万亩,“中国骆驼之乡·阿拉善”正式命名,全国首个骆驼产业科技园开工建设。着力推动以旅游、物流、金融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创业、居民增收、结构调整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坚持固本强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生态建设方面,始终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以保护为主”的理念,累计投入26亿元,完成重点治理面积5638万亩。草原植被平均盖度达到17.7%,森林覆盖率达到7.7%。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工作,实施循环经济补链重点项目22项,每年节约能源12万吨标煤。腾格里工业园区环境整治工作成效显著,环保部解除挂牌督办事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启动实施了一批交通、水利、电力重大工程,“水困行难”瓶颈制约得到极大缓解,发展保障能力显著提升。阿拉善通勤机场建成运营,结束了阿拉善没有民用航空的历史。实施了京新高速公路阿盟段等20个重点公路项目,五年新增黑色公路里程1669公里。巴彦浩特及沿线苏木镇饮水安全工程建成通水,阿左旗井灌区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阿右旗找水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开工建设了阿拉善“第二电源”输变电工程,全盟光电、风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49.5万千瓦和37.11万千瓦。城镇建设累计投入80亿元,全盟城镇化率达到76.77%,“智慧阿拉善”建设全面启动。
坚持深化改革,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十二五”期间共确定了6大领域323项重点改革任务,形成了191项改革成果形式。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工商、质监、粮食等部门的机构整合全面完成,下放了巴彦浩特建设管理权,调整了广播电视管理体制,优化整合了盟府所在地盟旗两级职业教育资源,恢复了6个苏木镇建制。建立了盟旗政务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盟本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幅度达70%以上。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引进一批大项目、大企业,累计实施招商引资项目389个,引进到位国内资金684亿元。全面加快向北开放步伐,策克口岸成为自治区第三大、全国第四大陆路口岸,通关过货能力显著提升,乌力吉口岸开放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并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坚持民生为本,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二五”期间,阿拉善盟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巴彦浩特免费公交、福利机票等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得到群众广泛好评。全盟累计新增就业3.3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实现一体化并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扎实推进,全盟162个行政嘎查村和12个自然村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建设各类保障住房8364套55.23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10312户108.04万平方米。教育改革与发展迈出重大步伐,从学前教育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办学体系。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建成了盟中心医院综合业务楼,实施了苏木镇卫生院、嘎查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项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民工程大力推进,建成了盟传媒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阿拉善文化旅游节、广场消夏文艺演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惠民乐民成效显著。记者赵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