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社会法制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莫让家长微信群失去本来的作用
内蒙古新闻网  15-12-23 09:10 打印本页 来源: 呼和浩特日报  
 

  随着微信的普及,目前基本所有的班级都建了家长微信群,一方面老师方便留作业,再者家长之间也方便沟通。但是交流的便利也让个别家长在群里“跑偏”,有的甚至因此相互谩骂,孩子之间的矛盾上升为家长之间的纠纷,让很多老师和家长都觉得无奈。

  申女士的女儿已经读二年级,一年级时还好,微信群家长们常常讨论些作业习题之类,大家觉得确实方便。可从这学期开始,群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长开始互相告状,“某某某家长,你家孩子今天踢我家孩子了,告诉他以后别这样。”“某某某家长,你家孩子用笔打我家孩子头了”“某某某家长,你孩子把我们孩子的书撕破了”……“有时候我们看得觉得很可笑,都是小孩子,你碰他一下,他推他一下的,还需要家长在群里叫板?是现在的家长太过小题大做?还是现在的孩子毫无自我保护能力?”申女士说,“其实家长想沟通,这种事情完全可以私聊,没必要放在群里让大家看着,把一点小事放大。”

  “如果孩子故意打架或是欺负同学,那当然应该反映问题,及早让孩子的家长了解情况,防止此类现象发生。可很多时候,甚至是绝大多数都是孩子无意的,或者孩子也说不清楚到底是被谁推了碰了,家长不调查就在微信群指责,很容易引发矛盾,有的时候家长你一言我一句纠扯不清,再加上两个孩子也进来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群里局面一片混乱。”一位姓陈的父亲说。

  看来,这样的现象在很多家长之间并不少见,而且一旦开了头就有愈演愈烈的苗头。有的家长之所以在群里公开说,目的就是要给孩子“曝光”,可这样直接的“曝光”方式真的好吗?微信群的本意应该是沟通,而不是告状。

  已有二十年教龄的冯老师说,现在有了微信群,虽然沟通是便利了,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事情也更包办了。比如留作业,老师为了锻炼孩子自己记作业的能力,不会公开给家长群发作业,可总有那么几个孩子就是不记作业,每天都是家长在群里问其他家长留了什么作业。孩子也就因此有了依赖,反正不知道作业就去群里问好了。还有就是告状的问题,其实班里同学间如果真有较为严重的矛盾冲突,老师自然会和家长沟通。一些小问题家长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去解决。现在不少的家长千方百计让孩子避开来自外界的“威胁”,或者教育孩子成为一个满身长刺的小霸王,这种做法只能使孩子走上两个极端,要么怕事,要么霸道。家长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先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公正客观地帮助孩子进行分析,并告诉孩子若再遇到外来侵犯,该如何自护。

  冯老师提醒家长,小学阶段的孩子正是成长的关键期,他们需要在和同学、老师的交往过程中学习和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和处事能力,家长千万不要包办代替,不要让孩子习惯了“打小报告”,这对孩子的成长毫无裨益。(记者苗青)

[责任编辑 魏莉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丰收
打通“断头路”
娶亲马队浩浩荡荡
初冬享暖阳
外教传技到达茂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蒙古族服装展演
3小时盖好2层楼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