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1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274.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实现112.6亿元,第二产业投资实现627.2亿元,工业投资实现617.6亿元,第三产业投资实现534.7亿元。
本报讯(记者牧人)进入“十二五”以来,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持续下行,主导工业产品价格市场低位徘徊,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乏力。面对这种错综复杂的严峻形势,通辽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全面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围绕三大产业集群和十大支柱产业,持之以恒推动工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突破困境,逆势而上,实现了工业经济的平稳运行。
回首“十二五”,通辽工业经济发展迈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201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3.1亿元;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14亿元,增长55.3%; 2015年将再创新高,截至11月末,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274.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实现112.6亿元,第二产业投资实现627.2亿元,工业投资实现617.6亿元,第三产业投资实现534.7亿元。
5年来,通辽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步伐逐步加快。2012年,通辽煤电铝、玉米生物、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初具规模,新型建材、现代蒙药、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发展,镍合金、新材料产业开始起步。到2014年,已发展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煤电铝及铝新材料、玉米生物、农畜产品加工、高技术煤化工、新型建材、现代蒙药、装备制造、镍合金、新材料、新能源等十大支柱产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工业结构趋于合理。以风光火互补的霍林河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探索出了高载能产业实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在2014年秘鲁利马联合国气候大会上获得“今日变革进步奖”。到2015年末,铝新材料产品总数将达到300个,原铝转化率达93.9%以上;玉米生物产业形成15大类、123个产品,玉米淀粉转化率达到70%。预计到2015年末,十大支柱产业可实现产值2814亿元,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95%,奠定了优势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实施工业大项目战略是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十二五”以来,通辽重点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11年,开工建设工业重点项目380个,完成投资570亿元。 2015年,通辽加大力度,积极争资金、跑项目,加快项目审批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在重点项目的带动下,主要工业产品产能、产量迈上新台阶,形成了新的增长点。
“十二五”期间,通辽工业开发区(园区)得到快速发展,循环产业链基本形成。2015年,全市建设各类工业开发区(园区)9个,全部为自治区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全市9个工业开发区(园区)总规划面积595.74平方公里,累计投入80亿元以上,已开发建设面积218平方公里,产值全部超百亿,其中产值超200亿元工业园区达到6个;入驻工业企业1132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44户,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73%。预计到年底可实现工业增加值910亿元,同比增长9%,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