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食品到药品从“制造”到“智造”科技引领实现智慧转型
中部自主创新中高端产业集群依托自主创新产业园区和重点工业园区,以创新驱动为动力,充分发挥主城区人才、技术、资金的吸纳能力,全面抓好福耀浮法玻璃、欣意高端电缆、食品加工、梅花生物、玉王生物、蒙药产业等项目建设,推进产业向终端化方向发展。
通辽作为全国的产粮大市,玉米年产量始终保持在130亿斤以上,如何将这资源优势“吃干榨净”,一直以来是通辽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现如今,科技创新让这个曾经只能做食品的“大玉米”变成了工业原料,变成了药品,身价倍增!这五年,中部自主创新中高端产业集群在玉米生物科技产业的引领下风生水起。
说起玉米生物科技产业,开鲁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白英文如数家珍。
“以前玉米深加工企业只有利牛生化和百年酒业,玉王公司还在建设当中。到2011年,以玉米为原料的产品也只有酒精、白酒、淀粉等不足10种,年产值也就50亿元。”白英文说,开鲁县当时有了立足农业发展工业的思路,但究竟如何走,并没有成熟的产业规划。近几年,该县围绕“玉米”开展招商引资,先后有黄河龙、华曙、开封制药等大型企业入驻,玉米加工企业从初加工逐渐发展向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玉米生物科技产业渐趋成熟。
白英文说,开鲁县玉米生物科技产业之所以发展得快、发展得好,离不开两大“法宝”:一是丰富的玉米资源,每年有17亿公斤的产量;二是全县上下强烈的发展意识和无微不至的服务环境。县主要领导换了一任又一任,但都是一任接着一任干,决心把玉米生物科技产业这张蓝图一绘到底。
职能部门为玉王生物、华曙制药争取大用户直供电政策,为玉王生物、利牛生化争取地储粮和临储粮指标,与新签约项目开展用电、用汽规模对接,为企业解决用电、用汽和原料供应问题……这一切,白英文历历在目。
从伯恩露笑到欣意电缆,从黄河龙生物到华曙制药,从福耀玻璃到兴合生物科技,五年来,以科区、开发区、开鲁为重点的中部自主创新中高端产业集群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推动“制造”的低端向“智造”的产业链高端升级,调优结构、做大总量,努力实现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根本性转型。通过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项目,使县域经济强筋壮骨,循环发展稳中有进。
特色与绿色结合有机与品牌结合标准机制推进绿色转型
通辽南部加快融入东北一体化和绿色产业集群,以建设现代有机农畜产品示范带为突破口,大力推进肉牛生产加工、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等重点项目,加快绿色产业发展。
农牧业一直是通辽的主导产业,它关系着广大农牧民增收致富,关系着农村牧区全面达小康进程。加快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步伐,推进农牧业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这五年,南部绿色经济产业集群扭住传统优势,扭转传统观念,打绿色牌,走品牌路,独具竞争力的绿色有机产品战略已成为发展强势。
通辽是荞麦的主产区,仅库伦旗一地,每年种植的荞麦就有30多万亩,年产量达到4000万公斤。清谷新禾集团作为内蒙古有机农产品出口行业的先行企业,抢占先机,2009年开始选择将荞麦这一产业做为由粗加工到精深加工转型的试金石。
“一方面,我们通过引进设备,提升制造技术,促使荞麦产品向技术链高端拓展,生产荞麦饮品、荞麦调味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另一方面,尝试着把产业链向纵深延伸,把荞麦的根茎叶、果实、原辅料等精准划分,在全产业链上下功夫。”清谷新禾负责人回忆起发展荞麦产业的初衷,依然是豪情满怀。现如今,这些想法一一变成了现实。
2012年,随着荞麦产品市场需求规模不断扩大,涉足荞麦产业的企业如雨后春笋,但是大家几乎都在产业链的低端竞争。清谷新禾面对荞麦产业链低端无序竞争的局面,清醒地认识到,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全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在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上求突破,提高企业精深加工能力,不断延长产业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抢占产业链最高端,才能让企业在市场竞争占据领先位置。清谷新禾依托中国荞麦之乡——库伦旗优质的荞麦资源优势,成立了专门的荞麦开发研究机构,先后研发出荞麦米、荞麦面、荞麦挂面、荞麦速食面、荞麦冷鲜面、荞麦休闲食品、荞麦茶、荞麦家居产品、荞麦调味品、荞麦提取物等多个系列上百种产品,成为国内荞麦精深加工和新产品研究开发的领军企业。
“荞麦如果只加工荞麦米、荞麦面的话,它的市场价格一斤也就三四块钱,可是经过我们精深加工后,效益可以翻上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上百倍。”公司负责人自豪地说。
到目前,清谷新禾生产和研发的荞麦多个系列百余种产品已经走进国内40多个大中城市的超市,并出口到39个国家和地区,成为通辽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典范。
五年来,南四旗立足优势,主动作为,深入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按照通辽打造“三大产业集群”的决策部署,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全力打造新常态下新的经济增长点,走出了一条绿色崛起的新路子。同时依托天然无污染的优势,打造国家级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科尔沁肉牛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红干椒生产加工基地,南部生产集群建设成效凸显。目前,相继引用、制定玉米、红干椒、肉牛等9个优势特色产业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1331项,依托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核心示范基地29个。全市共有优质农畜产品“三品一标”有效用标企业63家,认证面积345.6万亩,认证产品产量达183.15万吨。(记者 牧人 特约记者 胡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