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农牧区新貌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十个全覆盖·走进102个旗县】呼市回民区:美美的日子 满满的喜悦
 

  编者按

  寒冬时节,走进回民区的乡村牧野,一栋栋宽敞的新房里荡漾着农民的欢歌笑语;一股股甘甜的自来水流入千家万户;一条条宽阔的马路叩开了致富之门……清凌凌的水蓝格莹莹的天,“十个全覆盖”工程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是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家园,哪个农民不希望自己的家设施更先进、道路更好走、环境更整洁?这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十个全覆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截至目前,回民区累计投资

  14.08亿元,对13个自然村实施了“十个全覆盖”工程。

  改造拆除院落139户

  新建房屋2.13万平方米

  新建农村公路、乡道166.8公里

  硬化小街巷13.14万平方米

  建成文化室6个

  标准化卫生室6个

  便民连锁超市7个

  3742人缴纳失地农民养老保险

  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是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本质要求,它涵盖了公共服务的主要方面,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就是关注农牧民住得怎么样,能不能喝口放心水,出行方便不方便,文化生活单调不单调,年龄大了依靠谁……这是一项惠民生、聚民心的德政工程。

  搞民生工程,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只要是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即使是啃硬骨头,也得啃。“十个全覆盖”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回民区坚持生态环境保护、旧址改造与新建回迁小区、一村一策、缺什么补什么、不搞重复建设等原则,按照“城区建设型、城乡共建型、原址改造型”的工作做法,对东乌素图、东棚子、元山子、毫赖沟、段家窑等5个行政村进行“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

  “十个全覆盖”绝不是面子工程,它不仅要体现在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改善上,还要体现在产业和农牧民的收入上,既要美了环境,还要富了口袋。不然,“十个全覆盖”虽解了农村牧区的一时之渴,却解不了其长远之忧。回民区立足村情实际,依据各村民族特色和地域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对于有旅游发展前景,林果种植密度大的村庄,大力发展农家乐和以林下经济为主的生态观光旅游产业,既增加农民收入,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比如东乌素图村,通过采取政府规划、村民自建的方式,积极发展农家乐,目前已建成30余家农家乐,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6万元。对于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紧邻国道和高速路口的村庄,大力发展商贸物流、车辆维修和餐饮服务业。比如东棚子村,针对毗邻110国道、来往车辆较多的特点,沿路发展了72家车辆维修和餐饮服务商业网点,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十个全覆盖”工程是农牧民自己的工程,要靠千万农牧民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在“人在哪里,工程就覆盖到哪里”的实施原则下,广大农民认同感、积极性高涨,“十个全覆盖”成为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一笔宝贵财富,形成了万众一心的大合唱。

  毫赖沟村村民冯三娃:再也不用去驮水了,清凌凌的水不花钱!

  早起刚去吃的烧麦,回来就遇上你们了。现在,老汉有钱,每天都要去西乌素图村吃口烧麦。你看,顺着这平展展的生态路,老汉骑电车半小时就去了,还能锻炼身体,跟人唠唠嗑,哪里想到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

  在过去,我们旧村没水,早起头一件事就是去一公里外的大井驮水,下坡晃得我心慌慌,上坡推得人直喘气。那水含氟高,焖出的米饭全是黄色的。现在拧开水龙头就是清凌凌的水,都不是普通的自来水,那叫过滤纯净水!老汉浇地吃水,一分钱不花,你说方便不方便?

  老汉我今年83岁了,放了35年羊,种了一辈子的地,靠天吃饭,啥样苦没吃过。现如今赶上好政策,老两口一个月失地农民保险就有2200元,还有什么煤补、粮补、高龄津贴,听说最近又涨了点。老汉我现在收入多了,不是我养下了好男好女,是碰上了好社会。

  电厂停电了,我们村的太阳能路灯亮闪闪的;路修平了,一个小石子也寻不着;这小二楼住得比城里人都舒坦。还有这便民超市安得好啊,每天遛弯回去给老伴买个苹果、香蕉,甚也有,方便着呢。过去每年过年,儿女送我25斤猪肉,今年我跟他们说了,不要给老汉送了,这超市卖得又新鲜又实惠,不比吃冻肉强。

  老汉不跟你们唠了,要去超市称几斤小米去。下次来老汉家坐,3号楼西把边,记得!

  东棚子村支部书记刘明威:马上要住新楼房了,日子越过越幸福!

  我们村在清代属于土左旗霍寨村霍家的土地。霍家每年在这里搭凉棚供雇工休息,因村庄坐落在霍寨村东,所以才叫东棚子村。我们村从山上搬到山下,明年一开春,还能搬进新楼房,搬了两次家,村民的日子也越搬越幸福了。

  最开始,村子在大青山山根上,家家户户都是土房子,吃水靠山上流下来的泉水,取水特别困难,出行也不方便。村里人靠种粗粮为生,靠天吃饭。到1974年,由于饮水困难,东棚子村的村民集中迁移到了山下现在的位置,村里集中打了深井。搬到山下后,勤劳的村民开荒地种果园、发展运输业,靠拉沙子、石头等渐渐改善了生活。去年我们村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后,土路变成柏油路,环卫工人每天清扫保洁。大家都说,村子里环境好了,这每天的心情也不一样了,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没人计较了。

  最近,大家都忙着搬新家。与当年搬迁不同的是,这回是政府给我们盖好的新楼房,我们只等着搬进新楼房过城里人的生活了。东棚子村是呼和浩特市新农村示范村,结合城中村改造和大青山前坡生态改造,全村建设了43万平方米的村民住宅小区,住宅小区内农贸市场、幼儿园、社区活动中心、医疗卫生站、休闲广场、配套商铺等设施一应俱全。下次你们再来,我们村一定又是一番新变化!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丰收
打通“断头路”
娶亲马队浩浩荡荡
初冬享暖阳
外教传技到达茂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蒙古族服装展演
3小时盖好2层楼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